肖小曼
的財務、會計問題,文章就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進行比較。從核算體系、內容、記賬基礎、信息披露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企業行政事業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156-02
固定資產折舊是一個重要的資產價值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財務、會計問題,一直備受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雖然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部分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但固定資產折舊的內容仍然存在斟酌的地方。以下僅就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進行比較,分析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比較
(一)核算體系的比較
按照新《企業會計準則一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對所有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是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
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則依據財政部1997年的《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只核算驗收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
(二)核算內容的比較
新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核算的固定資產,價值沒有明確規定。在折舊核算中,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l房屋、建筑物為20年;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電子設備為3年。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只要求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1)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資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也應作為固定資產。固定資產一般分為六類: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及陳列品、圖書、其他。
(三)記賬基礎的比較
企業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以實收實付制為記賬基礎,事業單位經營性業務可采用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因此,固定資產一般不計提折舊。
(四)會計處理的比較
《<企業會計準則一固定資產>應用指南》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即:
當月應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上月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
+上月增加固定資產應提折舊額
-上月減少固定資產應提折舊額會計處理如下:
借: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所用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
管理費用(行政管理用和未使用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
銷售費用(銷售部門所用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
其他業務支出(經營租出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
貸:累計折舊(本月提取的折舊額之和)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是:
1發生固定資產支出時:
借:經費支出(等科目)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固定資產
貸:固定基金
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
2處置固定資產時: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入
同時,
借:固定基金
貸:固定資產
(五)信息披露的比較
企業固定資產會計信息在單位資產負債表中的披露,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一固定資產》規定,包括固定資產原價,固定資產已計提的折舊,固定資產已計提的減值準備,以及固定資產原價扣除其已計提的折舊,已計提減值準備后的固定資產凈值金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信息在單位資產負債表中披露,只披露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信息,即固定資產原值。
二、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的缺陷
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基數是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依據,它直接決定著每一期所提折舊額的大小。與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中關于這部分的內容幾乎沒有變化。因此,一直以來折舊計提基數存在的問題在新準則中并未得到解決。按我國現行制度,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基數一般是在折舊年限內一成不變的固定資產原價一即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現行制度以固定資產原價作為折舊計提基數雖然簡化了折舊的計算,但它形成的固定資產補償基金卻可能無法保證固定資產的簡單再生產。以固定資產原價作為折舊計提基數之所以可能造成固定資產再生產能力的障礙,是因為它沒有考慮到物價變動的影響。固定資產作為長期資產,其使用壽命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基數不考慮物價因素顯然不合理。現行制度以歷史成本作為折舊計提基數,這樣,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所計提的折舊額只能做到賬內價值上的補償。然而,當物價水平不斷上升、固定資產重置價值上升時。固定資產折舊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必然會出現按固定資產歷史成本收回的固定資產損耗補償基金不能在將來購置同樣性能固定資產的情況,即所計提的折舊額實際上不能做到實物更新上的資金補償,因此無法保證固定資產的簡單再生產,在物價上漲條件下,企業以歷史成本作為基數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低估了固定資產耗費的價值,使固定資產成本中的相當一部分沒能攤入費用,從而虛增了企業的賬內利潤,表現了信息的不可比。
1998年1月1日起執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明確地規定了事業單位事業性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方法;對事業單位獨立核算的經營體適用會計制度,也明確規定了采用相關企業的會計核算制度進行會計核算;但對事業單位不獨立核算的經營體活動所購置使用的固定資產如何進行會計核算,相關的會計核算制度尚未明確規定實務,如果經營性固定資產按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相關會計核算,固定資產的購置費一次性的列入成本費,就出現了不能真實反映經營性活動的狀況,在對相關經營活動進行考核時增加了人為的表外計算,特別是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存在人為的納稅調整事項,在連續多年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時。業務量明顯加大,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差錯,極大地增加了財務人員的業務量,對相關計算的準確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單位價值的規定標準也偏低了,以現在的物價和實物的耗費來衡量,顯然已經不合適了,應該有所變動或者不再規定具體價值,由市場決定。這樣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固定資產的及時更新,提高效率。
三、對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改進建議
(一)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基數的缺陷,可以從兩方面彌補
1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直接關系到折舊率的高低,是影響折舊額的關鍵因素;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通過抵減資產原價影響應計折舊額,
也與折舊額的計算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會計準則一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新《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時。應當考慮該資產的生產能力、有形損耗、無形損耗以及有關資產使用的法律限制等因素。
2折舊本質是一個價值分攤的過程,這個過程如何進行是由折舊方法決定的。所以,折舊方法是影響折舊計提數額最重要的因素。按我國現行制度,固定資產折舊可選擇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在同一期根據不同的折舊方法對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不同。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但如果固定資產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方式預期會發生重大變化,企業就應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為此,企業至少應于每年年末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復核。
如此,就相應的減少了由于沒有考慮企業固定資產時間價值而帶來的計提基數的缺陷。
(二)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缺陷,可以借鑒企業的處理方法
雖然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的固定資產使用目的不同,但在折舊問題上并無本質差別,即都是反映固定資產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減少,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折舊核算時可以合理地借鑒企業會計的一些做法。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應視固定資產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將經營性事業單位分離出來,單獨構成折舊核算的行政單位與一般事業單位稱為一類,經營性事業單位稱為二類。對兩類的固定資產進行徹底清查,并依據當時市場上同類商品的重置完全價值與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合理確定各種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在此基礎上,根據固定資產的單價、預計凈殘值、未來使用情況及減值風險大小等因素進行重新分類:分別確定固定資產的折舊總額、折舊年限,選擇適當的折舊方法按月計提折舊,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減值評估。
其次,取消“修購基金”科目和二類的“固定基金”科目,開設“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利用將固定資產清查時確定的實際價值與賬內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一類“固定基金”科目借方、“固定資產”科目貸方;計人二類“經營支出”科目借方、“固定資產”科目貸方。每月計提的折舊額及固定資產發生減值時確定的減值損失,一類分別通過“經費支出—計提折舊”、“事業支出—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借方反映,期末結轉到“固定基金科目的借方;--類則分別計人“成本費用”、“管理費用”、“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等科目的借方,期末轉到“經營支出”科目,對與產品生產有關、不能確定直接受益對象的折舊額,可先通過“間接費用”科目歸集,期末再依據一定標準轉入“成本費用”科目。
最后,資產負債表應單獨列“累計折舊”與“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的金額,以便準確地反映出固定資產的凈值。
綜上所述,企業當明確規范不同折舊方法所適用的范圍,或不同固定資產所適用的折舊方法,并加以有效約束,從而增強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可比性。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通過計提折舊來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監督,解決了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與賬面價值嚴重偏離,虛增資產的現象;另一方面,解決了消耗殆盡或已不能再用的固定資產長期掛賬,既不報廢,也不更新,固定資產的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補償的現象。通過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的改進,從而實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本質要求:為會計目標的實現做好了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李玉英,新編財務會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廣州市交通委員會交通運輸研究所廣東廣州51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