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超
摘要:2008年以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困難,文章以廣東省為例,通過對該省中小企業挾持政策的考察,并與香港投資環境的對比,指出其存在的投資軟環境尚有待完善等問題,結合香港臺灣的經驗,提出政府應提供一個規范的、各方面比較講規則的投資軟環境、推動一些新的融資方式等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小企業交易效率投資軟環境融資租賃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171-02
中小企業在擴大經濟總量、緩解就業壓力、拉動民間投資、促進市場競爭、推進技術創新、促進市場繁榮、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整體實力較弱,抗風險的能力較差,在獲得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方面遇到的困難更大,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2008年以來,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貨幣緊縮政策等因素,使得相當部分本已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據初步統計。全國2008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這次危機?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不少扶助政策,希望能夠助中小企業一臂之力,但不少地方成效并不明顯。筆者試以中小企業占重要地位,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廣東省為例,研究中小企業的扶助政策問題。
對廣東省來說,雖然沒有出現“企業倒閉潮”和“農民工返鄉潮”,但對廣東省中小企業經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為了推動和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廣東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現對這些政策加以分析,旨在以點帶面,減少這次危機對中小企業的沖擊,并從長期促進全國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廣東省2008年出臺的中小企業扶持政策
廣東省級財政在連續五年每年以2億元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從2008年起三年內每年投入1.8億元,作為引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引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廣東擬出臺以下三大扶持政策:一是借鑒江蘇等省市的做法,設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成立省級中小企業再擔保機構、扶持東西北地區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對擔保機構的風險準備金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費進行補助等;二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范設立與運作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省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創業帶動就業,營造創業的良好氛圍;三是加快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步伐,加快制訂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廣東各級政府也紛紛采取措施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如東莞專門出資10億元,用于中小工業企業貸款貼息和幫助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廣州市開發區設立10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投資處于種子期、初創期及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佛山市南海區實施“雄鷹計劃”,設立8000萬元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專項資金、1000萬元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等措施,助推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這些政策對于廣東省中小企業健康、持續地發展,對于減少這次不利的宏觀經濟形勢對中小企業的負面影響、對于減緩中小企業的融資危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對于其它大多數地區來說,廣東省中小企業遭到的損失較小,全省中小企業總體數量有增無減,盡管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強烈沖擊,但廣東中小企業總體上依然表現活躍。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1至10月,廣東省各類法人企業登記數達100.2768萬戶,比前9個月的99.6892萬戶多出6000戶,其中99%為中小企業。按目前企業增長速度,廣東中小企業總量2008年可望首次突破100萬戶大關。廣東中小企業呈現困難中向好的局面,這些政策功不可沒。擬出臺的扶持政策對于提高擔保機構的積極性,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意義重大;創業投資對于提高創業企業直接融資比重,改善企業治理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偏重給予直接的短期的經濟資助,但對與中小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很密切的投資軟環境問題、對發展融資租賃等一些新的融資手段、對建立中小企業長期性的輔助體系等一系列問題尚關注過少等。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來說,廣東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卻仍然不容樂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筆者先以與廣東類似的,中小企業也占重要地位的而中小企業發展得都不錯的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為例,試圖加以探析。
二、我國香港和我國臺灣扶持中小企業的理念及措施
1香港處理政府與中小企業關系的基本理念。在處理政府與(中小)企業的關系上,特區政府的基本理念是“最小的干預,最大的支持”。特區政府的這一理念建立在對市場機制強大力量的認識上。認為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優勢正在于其靈活性,政府過分的干預,只會扼殺它們的企業精神,后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所擔當的是支持和輔助的角色”,政企關系的基本方針就是“最小的干預,最大的支持”,所謂“最大的支持”,首先是提供有利營商的環境,讓中小企業可以在優良的營商環境和最少的規管下,自由發展業務,發揮它們最大的潛能;并在秉承自由市場的經濟原則下,協助中小企業發揮既有的優勢,補充它們在規模、資源、技術、人力及市場上的局限;務求在盡量提供支持以及盡少作出干預兩者間取得平衡。其次,就是盡量消除限制,鼓勵公平競爭。其三,政府作為中小企業利益的代表,在海內外捍衛和促進他們的利益。所謂“最小的干預”,其意思就是唯有在市場失效,或者未能對一些明顯符合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作出投資時,政府才會介入。可見,特區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的目標是提高競爭能力,而不是給予直接的經濟資助。香港經濟在過去半個世紀內數度轉型,很多中小企業幾番似乎面臨困境,結果卻總是柳暗花明,這種理念是重要原因。
2臺灣在發展中小企業方面成功的經驗。號稱“中小企業的王國”的臺灣省,在發展中小企業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特別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是臺灣通過建立兩大輔導體系,即:保障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輔導體系和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技術和研發輔導體系,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臺灣全面服務中小企業的完整的輔導體系以《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托,從融資、租稅、用地、國際市場開拓、公共工程采購、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中小企業提供法律保障。而經營管理輔導體系的內容很廣泛,服務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個別企業輔導,有協助開辟商業一條街,也有經營管理咨詢和座談,還有營造商業特色地區和環境設計規劃等。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技術和研發輔導體系的具體輔導單位有“企業管理協會”、“中衛發展中心”等8家,臺灣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既得益于當局各類輔導體系的扶持,也離不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產業投資基金及中小企業銀行等社會和民間組織的幫助。
借鑒香港與臺灣發展中小企業的理念及措施,聯系廣東的實際情
況,結合與香港、臺灣的對比,現提出幾點建議。
三、幾點建議
1政府應提供一個規范的、各方面比較講規則的投資軟環境,改善中小企業生存環境。這是最重要的一條。資本總是尋求投資條件最好的地區,尋求最有利于其成長的地區,一些民間資本外流至少說明,廣東的投資環境雖然近期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仍然不盡如人意,還存在“辦事難”、“關卡多”,“卡殼”的現象。香港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發展得更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的操作最規范,由于各方面都比較講規則,因此投資的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很高,做生意比較好做。制度經濟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是影響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看來,提供一個規范的、各方面比較講規則的投資軟環境以提高交易效率,是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強廣東及其全同經濟發展后勁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及上海的經驗,對廣東以至全國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處理政府與(中小)企業的關系上,政府應提供一個規范的、透明的、各方面比較講規則的投資軟環境,力求“最小的干預,最大的支持”,力求提高企業間的交易效率。這是處理政府與(中小)企業的關系需緊記的第一條。
2推動股權出資、股權質押、融資租賃等措施。股權出資、股權質押措施在廣東尚屬一個新的概念。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工商部門可推行“股權出質登記”新政策。依照“股權出質登記”辦法,企業如無抵押物,可以以自有或第三人持有的廣東省注冊登記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在一定數量以下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辦理出質登記,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申請獲得貸款。由于股權出質經過工商部門登記,具有公示效力,這樣,能降低銀行的放貸風險,中小企業也就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
融資租賃在廣東應用還很少,但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融資途徑。融資租賃可以利用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的特點,規避商業信用無法考量這一難題。它是一種通過短時間、低成本、特定程序把資金和設備緊密結合起來的資金融通方式,就此而言,融資租賃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是一種實用的金融r具。融資租賃在發達國家是企業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渠道,日前,全球有近1/3的投資是通過租賃的方式完成的,其市場滲透率達到30%左右,而我國租賃業的市場滲透率僅2%左右,廣東也不例外,還亟待發展。
融資租賃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適合它發展的外部環境,這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努力推動。通過政府引導性的投入來啟動融資租賃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縱觀經濟發達國家融資租賃發展的實踐,無一例外地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政府參與就在于通過政府的作用,適度地承擔和補償一部分風險,從而吸引更多的各方資本和機構投資者充當融資租賃者。進而通過融資租賃公司拉動銀行或社會投資,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倍增效應。政府提供資金參與融資租賃,一方面起到真正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融資租賃領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相關機構對融資租賃的監控和規范,并根據掌握的實際情況,迅速調整相關政策。
3建立兩大輔導體系,即:保障中小企業發展輔導體系和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技術和研發輔導體系。借鑒臺灣經驗,建立一套經常性的全面服務中小企業的完整的輔導體系,并有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托,從融資、租稅、用地、國際市場開拓、公共工程采購、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中小企業提供法律保障,并設置具體的輔導單位,在人才培訓方面,政府可通過各教育機構、大專院校及支持機構為中小企業培訓人才,并協助他們開發、培育和發展新的人力資源。廣東這幾年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增加了投入,但還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廣東頻道廣東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中小企業共度難關www.gd.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8.12.5。
2新華網廣東頻道廣東中小企業2008年可望突破lOO萬戶vcvgw gd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8.12.9。
3陳曉紅。吳旭雷,中小企業區域外部環境的評估與比較——基于11個城市的中小企業問卷調查的分析_財經研究,2008(5)。
4陶振民.中小企業生存問題研究中南財經政治大學學報,2003(1)。
5趙錫斌,企業環境研究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6香港特區政府工業署香港的中小企業[FB/OL],http://www,sme.gcn.gov.hk 2001.11.1。
(作者單位:從化市職業技術學校廣東從化5109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