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義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而農村金融資源的供給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但是目前在農村金融市場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出,使金融資源的供求很不平衡,農村金融資源嚴重匱乏。文章重點分析了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服務的定位、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金融三農正規金融機構金融資源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184-02
我國現有銀行體系的競爭格局是“大銀行,大企業,大市場”,由于在農村市場零散客戶較為分散,且業務金額小,運營成本高,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將戰略重點放在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業等高端客戶,致使農村金融服務嚴重缺失。目前雖然政府積極引導農村信用社大力推進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一定程度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但農村金融資源匱乏的問題依然嚴重。
一、在金融資源需求方面,農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低
總體來看。正規金融制度供給與實際需要的不匹配,抑制了農戶對正規金融需求的訴求。正規金融指的是國家在農村正式設立并處于金融監管部門監管之下的金融機構和由此形成的金融市場。在農村地區主要指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首先,正規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貸款利率偏高的問題;其次,信用社貸款程序復雜,審批的時間太長,有些貸款審批下來后已經貽誤農時,加上大部分農戶受教育程度比較低,難以理解和掌握復雜的貸款程序;最后,正規貸款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增加了農村資金需求者的流動性風險。
二、在供給方面,正規金融機構的作用存在很大質疑
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極大地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支持“三農”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政治任務。除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發揮其特有的政策扶持功能。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基本上只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僅限于單一的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其他大量的政策性業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并未大力開展起來,且其網點都布局在縣城度以上地區,其支持農業發展職能名不副實,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2商業性金融不愿涉足。直接減少了對“三農”信貸資金的投入。近幾年,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經濟利益成為其追求的根本目標。由于農村地區客戶分散。業務量小,限制了商業銀行的規模,導致運營成本高。而且農戶貸款額度一般很小,由于商業銀行發放一筆貸款付出的成本是相同的,為了追求規模效益,商業化信貸的運營往往要求單筆借貸的金額不能過小。但與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和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型化直接聯系的農戶借貸需求具有明顯的小額性,加上農戶規模經濟意識的缺乏,大規模資金量的單筆借貸在農戶家庭中出現的比率比較低,這與當今“大銀行,大企業,大市場”的金融競爭格局是背道而馳的。
而且,近年金融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傳統依靠存貸利差已不能維持銀行的生存發展需要。中間業務成為大銀行新的競爭點。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個別銀行甚至高達70%。非利息收入已經成為決定銀行整體收入狀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據統計,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國和加拿大平均為45%,歐洲國家為44%,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為28%。經濟越發達,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高。但是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教育落后。農戶普遍缺乏基本金融知識和理財心理,農村理財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都需付出巨大成本,所以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實施“抓大促重”戰略,適步從欠發達縣城經濟中退出。據有關資料顯示。僅2001年-2005年4年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欠發達省份和農村地區撤并分支機構3萬多個。同時。逐漸上收信貸管理權限。除一些小額質押貸款外,其他貸款權統一集中到省分行。使基層機構的貸款不斷萎縮。更為不利的是,商業銀行逐利的秉性使其不愿將資金投入到期限長、見效慢、成本高、風險大的農業項目、普通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直接導致了商業銀行逐年減少對“三農”的經濟投入。曾作為支農的中國農業銀行的貸款投向已逐步從農村走向城市,業務范圍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已相差無幾,農業貸款僅占其各項貸款余額的10%,農業銀行的農村金融主導地位大大弱化。
3合作性金融支農乏力。難以滿足“三農”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從縣城經濟的逐步退出,把農村信用社推到了支農的前沿陣地,使其為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農村信用社本身發展不平衡,體制改革成效未能充分顯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其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方式的推行。改善了農戶的借貸條件,有效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目前我國農戶貸款的95%以上由信用社提供。其農業貸款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的比重達91%(截至2006年3月)。農村金融呈現農村信用社獨立支撐、壟斷經營的狀態,但由于體制改革未真正到位。其管理方式、經營價值取向、部分地區信用社支農資金不足等問題仍然制約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著產權不清晰、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農村信用社產權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全體社員對他們出資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義上的產權歸屬關系,而實際上的產權關系是模糊的,事實上仍是由國家控制的。由于所有權不清晰,導致農村信用社指望政府會對一切不良貸款負最終責任。信用社治理結構殘缺不全,“一人說了算”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也十分嚴重。這些問題的積累最終導致了目前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比例很高,限制了其金融服務的能力。
三、解決我國農村金融資源匱乏的對策分析
1正確定位政策性金融機構。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銀行在承擔政策性金融業務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性金融業務。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村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農發行發揮作用的潛力巨大。農村公品的有效供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在國家財政投入有限的前提下。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拓寬信貸支持領域。加大信貸投入力度。農業發展銀行在繼續支持國家糧棉油儲備體系建設,履行為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等政策性業務,在加強糧油貸款營銷和管理的同時,整合政策性金融業務,創新信貸服務,改進經營方式。拓展新的業務,開辦農村綜合開發、農村基本建設和扶貧等貸款業務。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等納入支持范圍,拓展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增加
農村教育貸款、農戶住房貸款、農產品出口信貸、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村社區建設、醫療保障、小城鎮建設等貸款種類,進而強化全方位支持“三農”的服務功能。
2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已經逐步撤出農村領域。農業銀行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在農村領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和市場條件下。應當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優勢。利用現有的網點優勢和熟悉本地風土人情,貼近客戶的優點著力開發適合農戶需求,富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在金融業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大舉進入農村市場前,穩固農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農業銀行應充分發揮服務于農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改革。增大支農力度:一是鞏固和穩定縣域農業銀行分支機構,以資本為紐帶發揮系統優勢,給予縣級金融機構更大的自主權。擴大基層機構的信貸權限,增強其融資功能。是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資金的60%用于發放農業貸款以達到資金回流的目的。三是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四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
3繼續深化農信社改革。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和自我約束。一是制定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貸款審批、利率定價、風險防范和內部財務等內控制度。建立動態的激勵、約束機制和良性的運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產權模式和組織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結構,理順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運作機制。三是實施有效監管。強化股東和社員風險、股權意識,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監管部門交流和協調機制,構建有效監管網絡,對出現問題的信用社。要啟動限制分配分紅、差別準備金率、限制或停止部分業務等及時校正機制,防止農村信用社在人民銀行票據兌付后走下坡路。四是控制改革后的新風險。建立風險防范長效機制。農村信用社應當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拓寬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品種。增強服務功能。五要加大對員工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意識。全面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
4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擔保體系,大力發展小額無擔保貸款制度。小額貸款的興起源于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成功運作,它是一種以低收入階層為服務對象的小額度、持續性、制度化的信貸服務方式。它主要是向農、牧、漁、各種微型的非農經濟體以及小商小販等發放短期無抵押的小額貸款,而且貸款的發放往往還伴隨著一系列的綜合技術服務。旨在通過金融服務讓貧困農民獲得生存與自我發展的機會。小額貸款既是一種重要的扶貧方式,更是一種金融服務的創新。為發揮小額信貸的作用,應作以下改革:
首先,規范和有效實施對小額貸款的監管。監管機構應該從促進小額貸款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相應的法律和制度安排,明確小額貸款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確保其合法性和規范性,促進小額貸款與正規金融體系的融合,保持與金融體系發展的一致性和監管的審慎性。同時,對小額貸款機構的建立和運行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加強交流、合作與人員培訓,另一方面幫助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小額貸款的經營管理水平。
其次,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小額貸款的可持續發展。采取更加靈活的小額貸款利率政策。允許其按照市場機制在法律監管下自由決定利率;建立小額信貸擔保基金,為其從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創造條件;適度推動小額貸款機構向吸存機構的改進;繼續加大小額貸款公司等市場化金融性營利機構的試點。同時發揮區域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進行小額貸款機構多元化、多種所有制試點。為在縣域內新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給公民以融資的便利,降低從事合法金融活動的門檻,從而有效降低人們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概率;適度引入民問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創造適度競爭的金融環境,提高小額貸款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煙花爆竹有限公司河南鄭州450008)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