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旅游業正在發展為世界上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青海省旅游資源分布廣泛、類型全、品位高、壟斷性強,特色突出、潛在優勢深厚,是尚不為人知的旅游資源大省和富省,也是旅游資源開發小省和旅游經濟弱省。深度挖掘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尤其是生態旅游資源,是青海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旅游資源潛力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199-02
青海省資源總量非常豐富,有塔爾寺、瞿壇寺、西??す懦?、馬場垣遺址、熱水土蕃古墓群、隆務寺及柳灣墓地7處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鳥島、玉樹隆寶灘、孟達天池5處國家自然保護區,互助北山和坎布拉2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年寶玉則國家地質公園。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3處,省級文化保護單位226處,省級森林公園10處。從資源的品位度來看。氣候生物類、水文類、地文類及歷史遺產類占有較高的比重,其中青海湖(鳥島)、江河源、高原風光和塔爾寺,是青海獨具魅力的旅游吸引地。
一、青海省旅游客源市場現狀
2007年,青海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和32.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0000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59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5%和20%;接待國內游客996.6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和33.2%。國內客源市場狀況資料顯示,10個地區每年所占客源市場的比重高達50%,為主要客源市場。來青旅游省外客人居前五名的地區分別是甘肅省、北京、陜西省、四川省和廣東省。甘肅、陜西與青海山水相連、交通較為便利,因此來青的游客較多。國際客源市場狀況:外國游客來源廣泛。海外游客主要由包括外籍華人在內的外國人、海外華人、港澳臺同胞三部分組成,在青海海外游客中外國人占比例最大。
二、生態環境潛在保障力
青海省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2005年、2006年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1.76萬公頃,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30.17%,但是森林覆蓋率為4.4%,比率較低。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在2003年批準成立后,大大改善了青海省原本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更好的保護。
三、旅游開發條件潛在支持力
1區位條件分析。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中央提出要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西部開發的首位。加大青海改善環境建設的力度,不僅對改善青海的發展環境有著直接的作用,而且對于解決黃河斷流,治理長江水患。改善長江、黃河流域以及全球的生態環境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青海省發展生態旅游業符合地方生態環境需要,更應切實履行國家的發展政策。
2投資環境分析。青海省乘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東風,吸引了不少外資,但從資金投入渠道來看,主要還是大型項目的政策性投入。改善投資軟環境對吸引外資,增強青海省經濟造血機能,對青海省完成國家大型項目后的持續、高速發展,在區域間投資競爭中得到更多的投資機會,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青海省招商引資工作,堅持“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內外并舉,全方位開放”的方針,以東部為重點。項目為依托,展會為平臺,采取“走出去招商,請進來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舉辦的“青洽會”、“郁金香節”、“藏毯展覽會”等招商引資活動富有成效。
3投資能力分析。對于全國而言,青海省的GDP值較低,經濟水平在全國相對落后,大規模引進外來資金的環境和條件還不具備,目前還難以對旅游資源進行成片開發。但是由于總體上青海省地域的特殊性,國家在青海省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的投資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國家級保護區就有5個,例如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投資力度較大。隨著青海經濟的不斷發展,自我開發能力不斷增強。借助國家的政策傾斜,青海省旅游資源開發的投資能力應是呈上升趨勢發展的,前景比較樂觀。
4基礎設施。青海省地處西部,交通狀況仍然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突出表現在目前道路質量不高,停車場建設不完善,景區可進入性差,內部瀏覽線路不足,供電、供水、通信、消防等基礎設施不足。目前交通運輸還未形成現代化立體網絡,機場、航線、火車臥鋪均少,旅游旺季難進難出。進出青海省的直達客運列車太少,一到客運高峰,客票就十分緊張,許多西行的旅客因換車麻煩。只好放棄到青海游玩的意愿。
5政府關注。近年來,為了使青海省旅游業有更加長足的發展,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挖掘多樣的、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風情。青海省政府于2007年提出“一圈三線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的口號。國務院于2009年3月15日的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也提出要發展特色旅游業。從香港、北京等地“大美青海”的宣傳活動都是省長親自帶動,足以表現政府對旅游工作的關注程度。
四、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潛力開發對策
1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優化,合理開發,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是一項對環境依存程度較高的產業,保護旅游資源就是保護旅游業,因此,生態保護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前提。青海很多景點都是天然形成的,在開發中,除了修建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如給排水系統等,盡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實行保護性開發。在這方面要加大宣傳和執行力度。樹立起全省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嚴格執行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系統,避免水土流失,環境惡化。
2開發特色主題,積極引導生態旅游。由于青海旅游資源類型全、品位高、特色與壟斷性強,同時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自然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喜海的旅游發展不宜模仿東部的旅游模式,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決定它應走生態旅游之路。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1世紀時尚旅游的新熱點是: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沙漠旅游和探險旅游。生態旅游(Ecotounsm)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新概念,其核心是強調環境的美化與優化,協調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減輕環境壓力。它是一種集觀賞、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體,又不破壞大自然的旅游形式,一種以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旅游產品,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極適合青海的旅游發展。因為要生態旅游。日本富士山不許建索道,韓國景區沒有垃圾桶,新西蘭景區不搞“豪華游”。青海原始純樸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異、求知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和
國際市場競爭力??梢蚤_發系列化的生態旅游產品,如:高山生態旅游、高原生態旅游、高原草原生態旅游、大江大河源頭生態旅游、高原沙漠探奇旅游、奇異高原鹽湖景觀生態旅游、自然改造工程生態旅游、高原湖泊生態旅游、高原濕地生態旅游。
3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客源市場。青海旅游發展水平與其豐富的旅游資源不相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宣傳不力,國內外對青海的了解不夠。大力做好宣傳是進一步開發客源市場的重要工作,通過宣傳把青海旅游業推向國內外,樹立青海旅游大省形象。
在旅游宣傳促銷方面,青海省要積極主動地同周邊兄弟省份加強聯系,聯合促銷。做到資源互用,客源互流,產品互補,粵港澳“大三角”、西南六省市區域、環渤海地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東三省等區域性旅游協作,取得了比較好的進展經驗。青海在旅游市場開發上打破封閉和孤立,實行東接甘肅、陜西、寧夏,西接西藏、新疆;北接河南、河北、北京的方針,積極帶頭參與西北諸省的旅游協作活動,把青海的旅游點線與西安的秦唐文化游、甘肅的佛教文化游、寧夏的西夏文化游、“晉陜豫”黃河游相連接。與絲綢之路國標旅游線相銜接。
4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和培訓。青海省旅游業的發展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努力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制定旅游業規范服務標準,加強服務質量規范管理,牢固樹立服務質量第一的觀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提高青海省旅游企業和飯店的管理水平。通過組建旅游專業服務人員培訓中心或與一些大中專院校聯合,認真做好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并加強旅行社和導游人員的管理。規范導游解說和團隊運作。還可通過優厚的待遇積極引進高級的專業和管理人才,為青海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5完善旅游開發條件,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旅游產業具有綜合性強、涵蓋面廣的特點,涉及到國民經濟眾多行業和社會的眾多部門。青海旅游起步晚,基礎薄,旅游業脆弱,市場經濟欠發達,周邊地區和全國各地都在加大旅游開發力度。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鑒于此,青海旅游業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必須實行政府主導型的發展和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統一、高效、精干、權威的旅游決策、協調和管理體制,是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的組織保證。
對青海省旅游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旅游區的開發與管理,要以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為準則,加強和改善青海省旅游局和旅游重點州、市、縣旅游局的工作。加強和明確其對旅游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尤其是新建大型旅游景區,開發重點旅游項目,興建星級或涉外賓館飯店等。都應由同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參與審批,再按有關建設項目審批程序報批,防止重大旅游項目和設施低水平近距離的重復和雷同。制定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要符合當前的旅游經濟條件,對旅游業發展,特別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要進行總體指導、總量控制、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程道品,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及案例[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2蘇建軍,趙宏利青海省生態旅游建設構想[J]2005(1)。
3馬占學,莫延德.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初探Ⅲ_2006(1)。
4楊瓊,青海省旅游資源特性及其營銷策略[J],2006(6)。
5張明.青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2007(7)。
(作者簡介:星景花,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讀研究生,同時為青海大學講師)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