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摘要:文章分析了非煤行業企業在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由于行業管理、文化、標準的差異而容易發生的安全問題。指出要發揮自身行業的優勢,嚴格按照煤炭行業的標準辦事。切實搞好煤礦安全生產。
關鍵詞:非煤行業企業籌建煤礦安全生產
中圖分類號:F407.2l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247-01
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化,不同行業之間、不同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傳統能源企業——煤炭行業也逐漸從單一的煤炭生產轉變為延伸產業鏈、追求下游產品附加值的多元化企業,諸如目前國內煤電聯營、煤炭產品就地轉換化工產品等多種強強聯合方式,充分挖掘了下游產品的附加值,凸顯其市場競爭優勢。
在煤炭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諸多合作方式中,非煤行業企業開發籌建煤礦較為普遍。毋庸諱言,在非煤行業企業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由于行業管理、文化、標準的差異,勢必對跨行業管理造成影響,特別是如何搞好安全管理將成為最大的難題。現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對非煤行業企業如何搞好煤礦安全管理工作淺談幾點看法。
首先,煤礦安全是一種多因素、多環節、動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中,如何解決人的不安全行為至關重要。非煤行業企業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人員組成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從原有行業企業抽調部分職工進行學習和培訓,煤礦投產后從事輔助生產工作;二是招收煤炭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參加基本建設,投產后從事部分技術和管理工作;三是從其他煤炭企業招聘專業技術管理人才,直接充實到管理一線,從事管理、技術和安全生產工作。從原有行業企業抽調的職工由于其原行業的歷史積累性、路徑依賴性、煤礦安全管理概念模糊性等特征,在具體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實施過程中往往帶有追溯特征,偏離煤炭行業標準,成為安全隱患。外聘煤礦專業技術人才多數為國有煤炭企業職工,經營理念、管理思維部分停留在計劃經濟模式,同現代有限公司的管理理念相去甚遠。因此,如何融會兩種文化理念就成為搞好煤礦安全管理工作急需解決的大事。筆者認為要使兩部分職工在文化、理念上完全融合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加大安全生產獎懲力度,建立安全生產獎懲長效機制,打破計劃經濟時代企業高管和普通職工獎懲差距不大、專業技術人員和普通員工獎懲差距不大、一線職工和二、三線職工獎懲差距不大的固有模式。才能形成安全生產責任逐級分解、責權利高度統一的安全管理局面:二是形成一套既有非煤行業企業特色,又符合煤礦安全管理標準的管理體制,例如財務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可以沿用和借鑒非煤行業企業傳統方式,安全生產方式則嚴格按照煤礦行業標準執行;三是統一人才提拔聘用標準,不搞傳幫帶。如果把煤礦安全生產比作一首歌,那么就有獨唱與合唱之分了,要唱好安全生產這首歌,既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獨唱,也需要全體職工的合唱。只有把獨唱與合唱融為一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然而在非煤企業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有些人認為搞好安全生產是外聘專業技術人員的事,與其他職工無關,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外聘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安全生產的主要管理人員,在安全生產中擔負著重要責任,他們在安全生產中起著領唱作用。在他們的帶動下,經過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唱好安全生產這首歌。安全工作涉及到采、掘、機、運、通,以及黨、政、工、團、婦方方面面,是一項綜合性管理工作。要搞好這項工作,離開任何一個部門,任何一個專業都是不行的。搞好安全生產,不只是外聘專業技術人員的事,而是全體職工的職責。我們只有處理好獨唱與合唱的關系,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讓每個人積極投入到安全生產活動中去,才能齊心協力唱好、唱響安全生產這首歌。
其次,要搞好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就必須解決或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傳統煤礦安全管理觀念認為抓好安全生產,就是加大罰款力度,使職工不出現違章,就能搞好煤礦安全生產。筆者認為,在煤礦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只有深化科技興安,由“重硬件投入”向“軟硬件結合”轉變,提高礦井安全保障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安全技術措施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安全生產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是提升預防災害能力、實現安全高效生產的有力保障。建立安全生產技術保障體系,加大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高礦井安全技術裝備水平;努力實現礦井安全生產的自動化、信息化,形成一個集成、高效、覆蓋生產全過程的安全管理系統。加大以預防安全事故、改善生產條件為目標的安全技術措施費用的投入力度,增強礦井防災抗災能力,才能搞好煤礦安全生產。
第三,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管理流程是非煤行業企業在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關鍵所在。一些非煤行業企業在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制定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時,大多數套用其他煤炭企業固有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責任主體不明確。一些安全管理制度,用精美的鏡框鑲起來掛在墻上醒目的位置,顯得條理清晰,但執行起來卻面臨尷尬:找不到責任主體。因為“對‘有關單位進行處罰”中的“有關單位”到底是指哪個單位?這就造成了責任單位之間的互相推諉扯皮,使安全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和威懾力大打折扣。二是處罰力度較輕。一些隱患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引發致命的事故。筆者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一則事例:內蒙某礦安全管理制度中規定,安裝、回撤工作面時嚴禁提前回撤基本支柱,違者罰款1O元/棵。這就是俗稱的“撓癢癢”,能震懾得住誰呢?結果在一次安裝綜采工作面時,操作工一次提前回撤基本支柱兩棵,結果造成工作面冒頂,釀成了一起兩人的礦難。三是監督機制不全。一些非煤行業企業開發籌建的煤礦安全管理制度不可謂不齊全,但往往缺乏隱患整改落實的監督機制,而這又是最關鍵的,因為所有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消除隱患。查出隱患后,責任單位承諾3天內整改完畢,至于在這3天之內由誰去督促落實整改,就不知道了。最后,不了了之。日積月累,導致一些重大隱患重復出現,怎能不出事故呢。因此,非煤行業企業在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才能真正抓好安全生產。
第四,非煤行業企業在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要摒棄原有行業安全管理標準,處理好煤礦安全生產中大事與小事的關系。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煤礦安全工作中的大事與小事的關系,是量變與質變的具體體現,搞好煤礦安全工作重點要抓好預防工作,而要搞好預防工作就要化解量變,防止質變。各類事故,往往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要知道,不排除小隱患就可能變成大隱患;不解決小問題就可能變成大問題;不處理小事故就可能變成大事故。而以大為小,往往由小變大,積小成巨,最后導致事故的發生。有這樣一則事故案例:某礦工業廣場蒸汽回水井井壁漏氣,當時檢查人員認為是小事,不會引發事故,結果一周后一名女工經過時,井壁周圍突然坍塌,女工墜入沸水坑內,當場死亡。事故的教訓告訴我們,煤礦安全生產無小事。誰忽視小事、放松小事,誰就受懲罰、吃苦頭。一些在其他行業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發生在煤礦企業就可能引發一次礦難。因此,一定要妥善處理大事與小事的關系,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不然,放小變大,最易誘發大事故的發生,是很難搞好煤礦安全生產的。
總之,在非煤行業企業開發籌建煤礦過程中,既要嚴格按照煤炭行業的標準辦事,又要發揮自身行業的優勢;在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優勢的同時,不斷加大安全設備、設施的投入。在生產建設過程中,不斷找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做到“管理、裝備、技術、培訓”并重,才能切實搞好煤礦安全生產。
(作者單位:伊化礦業資源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017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