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悅
摘要:蘇南模式的創立為蘇南經濟的發展和興旺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等突出問題。進入新世紀,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及增長方式的轉變,江蘇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摸索出了新的經驗,形成了新蘇南模式。文章分析了蘇南模式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蘇南模式特點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260-02
一、蘇南模式的概念
蘇南模式由費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其特點為:鄉鎮集體經濟占主導,縣鄉領導是企業實際決策人,提倡共同富裕。這一體制的創立為蘇南經濟的發展和興旺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為與“珠三角模式”、“溫州模式”齊名的三大經濟發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義上的蘇南模式,是以蘇州、無錫、常州為代表的經濟發展途徑選擇及經濟發展途徑組合,它是一個持續的、發展的概念,而非單指某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選擇和組合。通常所指的蘇南地區除了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地級市外,還包括昆山、江陰等九個縣級市,在具體的地域范圍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區和農村。這一地區通過地方政府的支持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由工業化向市場化逐步轉型,由于發展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在具體的經濟發展路徑選擇上具有明顯特征,且在不同的時期結合點上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總是能出現自適應而轉危為安。因此,研究蘇南模式的發展歷程,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取得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經驗教訓。
二、蘇南模式的發展歷程與特點
對于蘇南模式的理解最為各方面接受的表述為“三為主一共同”,其簡要地揭示了蘇南模式的內涵特征,即:“以集體經濟為主”是蘇南經濟的所有制特征;“以鄉鎮工業為主”是蘇南產業結構最為明顯的特點;“以市場調節為主”則揭示了蘇南經濟運行方面的特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蘇南模式”分配機制的特征以及長遠的奮斗目標。
“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根據“蘇南模式”在各時期的核心發展力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階段:
1蘇南模式階段。蘇南模式階段(1980—2000年)的特點為政府主導下的鄉鎮或集體企業迅速發展,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一是蘇南模式初期,以政府主導下的鄉鎮企業為最核心的發展力量。每個市、縣、鄉鎮、村政府都主導建立了很多鄉鎮企業,采取的是離土不離鄉的發展策略,農民成為鄉鎮企業的工人,亦工亦農,農村勞動力在經過農村聯產承包的改革后出現的剩余現象得到了弱化,勞動力資源得到了較其他地區更充分的利用。此外,蘇、錫、常地區借地理優勢成為、周邊城市智力及技術技能資源的強輻射區。因而,蘇南整體經濟實力增強,城市、農村基礎建設得到了加強;農民自身經濟實力增強,紛紛進城生活,蘇南三市全面撤縣建市,蘇南的城市化水平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幅度并不是很大;資本進一步集中于鄉鎮企業的代表——鄉鎮政府以及部分企業負責人,資本積累得到了加速。雖然地方政府主導的模式便于資本原始積累的迅速完成,但隨著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理解的升級以及鄉鎮企業集資人經濟理念的不斷增強,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危機。
二是蘇南模式成熟期。以蘇州為首接受上海、國外產業轉移。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以深圳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和上海浦東先后開始迅猛發展。憑借全面、深度的開放環境及地緣優勢,蘇州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新加坡工業園的落成。成為這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轉折點事件。隨著蘇州新加坡工業園、蘇州新區、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常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一系列省級開發區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資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尤其這個時期的蘇州,經濟外向性更是明顯。
1998年,蘇南鄉鎮企業經歷了第一次改制。將鄉鎮企業改成集體控股的企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政企不分的弊端沒有根本改觀,鄉鎮村的地方產權制度問題仍然存在。通過設置“不可分配給個人的集體股”以及地方政府通過集體股掌握決策權等做法,地方產權制度以另外一種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因此,第一次改制雖在原有基礎上清晰了產權,但集體控股又造成了新的政企合一。
2新蘇南模式階段。新蘇南模式階段(2000年以后)以私營、外資共同發力、蘇錫常全面合作為特點。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等影響,依靠外資為核心發展經濟的蘇南模式受到了威脅,自2000年起,“蘇南模式”成功地實現了政企分開的二次轉型。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產權制度,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市場中的自主地位,以及私人作為獨立產權主體的地位。
新蘇南模式在過去蘇南模式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的突破,“一個目標、兩手并舉、三創精神、四大創新”是其主要內涵和鮮明特色。即“追求共同富裕,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合力,弘揚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實現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社會結構、社會格局創新。”蘇南經濟發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2005年蘇南有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前10名;在全國第一批6個生態市中,蘇南就占有4個,分別是昆山、江陰、常熟、張家港;“和諧蘇南”和“平安蘇南”建設不斷推進。
3蘇南創新發展模式階段。蘇南創新發展模式階段(2007年以后)是政府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幫助企業進一步轉型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中,依靠“兩低一高”(低工資、低土地成本、高污染)來支撐經濟高增長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為此,蘇南經濟于2007年開始探索、實踐蘇南創新發展模式。
靠高新技術為主的制造業起家、外向型經濟依存度極高的蘇州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作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有“世界工廠”之譽的蘇州工業園區提出了發展“世界辦公室”的目標,成立中國第一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服務業成為蘇州經濟第三次轉型的另外一翼。蘇州市提出“三個結合”,即建設“世界工廠”與建設“世界辦公室”相結合,高質量“引進來”與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結合,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服務經濟相結合。
而無錫也加快了轉型,實現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發展的“雙輪驅動”,實行“三大轉變”,即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加快“無錫制造”向“無錫創造”躍升,大力培育軟件業、服務外包、集成電路、光伏太陽能、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努力形成新優勢。
三、蘇南模式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1地方政府職能適時轉變,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績考核標準來明確政府職能。蘇南模式創立至今,地方政府的角色從直接參與市場經濟的鄉鎮企業模式向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服務型政府”方向轉變。分權式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加入適應了企業節約外部交易費用的內在需求,但其優點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逐步成了缺陷。蘇南模式被迫進行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的二次制度變遷。在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下,政府主動介入使資源在市場經濟中達到最佳配置及效益最大化;而政府從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者”逐步轉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握緊,形成強有力的力量并發揮整體的作用,既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體現了政府服務功能和公共管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可見,地方政府不僅要維護市場,更要參與市場的“培育”。
蘇南模式深受FDI導向影響也與原有的體制息息相關。過去,切身利益及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是導致地方政府介入并主導發展的根本動力。地方政府積極投入到GDP最大化的過程中,即使在國內儲蓄節節上升,銀行存貸差不斷擴大,及貿易保持長期順差的情況下仍全力爭取外資,這種體制局限直接導致了蘇南模式的衰落。因此,地方政府可以考慮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平衡GDP與客觀市場發展需求中政府角色的轉變,形成良好的激勵效應,政府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更好地發揮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職能。
2尋求“體制外”創新的合法性和變通性,不依賴現有的創新制度。蘇南模式的出現有其內部產生的動力,如何變通規則,重新解釋既有制度,便成了地方政府尋求制度創新出路的做法。作為一種“體制外”的創新,地方政府的這種創新并沒有突破權力中心的忍耐極限,反而適應了其對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可見,地方政府要進行制度創新,也必須同市場經濟接軌。地方政府選擇合適的制度創新,短期來看是痛苦的過程,但卻是長遠的發展之計。
在經濟體制的演變過程中,體制外力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計劃體制下,農業幾乎處于體制之外;在農村改革完成之后,鄉鎮企業則處于體制之外,因此在1989年開始的治理整頓中受到沖擊最大;1994年之后,私營企業則是體制之外的新生力量。蘇南模式在1994年之后就已經明顯地失去了活力,這是導致江蘇鄉鎮企業在1998年落后于浙江的根本原因,并直接引發了2000年前后的新蘇南模式改革。因此,任何經濟發展都要順應時代要求,必要時,應該棄舊迎新,根據新需求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新的制度創新。
3堅持城市環保與經濟發展并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FDI對蘇南的GDP貢獻巨大,但持續高速增長是以資源高消耗,環境破壞和社會不和諧程度加速的粗放式增長為代價的。經過近30年的發展,無錫太湖水污染十分嚴重,城市化的壓力巨大,自然環境的惡化成為發展導致的后遺癥。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切膚之痛后,無錫成為在全國提出環境保護目標最早的城市,也是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最早的城市之一。
要擺脫蘇南模式在微笑曲線中的尷尬地位,必須實現由引資發展向創新經濟過渡。一是要積極革新體制,規范政府職能,建立充滿活力的新體制,為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是地方政府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減少對PDI的過優政策,給國有企業和民間資本創造公平的投資環境。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引資競爭必然將由投資推動轉化為創新推動,區位優勢和FDI的優勢也必將會有所減弱,自主創新能力才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FDI對財政和優化產業結構有重要作用。而民營經濟更具有持續增長的能力,經濟運行更加平穩。只有真正培養出本土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上海20024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