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學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學習興趣;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26—01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生活為中心,把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信息資源,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出富有生活氣息、時代特征、能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新課前,教師可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回憶有關的生活現象,接著教師從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人和事出發,用圖畫文字、錄音錄像等各種方式展示學生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并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于課前收集到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予以點評并導入新課。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順利拉開教學的帷幕。教師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政治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立足生活,設置問題
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理念。這也要求政治課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貼近實際、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生活,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政治課講的就是身邊的事,解決的就是自己眼前的困惑。要想使設置的問題體現生活化的要求,則需要政治課教師平時要多關注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精心準備,尋找問題的突破口,思考提問的角度,應做到立足教材想熱點,根據熱點想教材,圍繞熱點想角度。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從本地區,特別是從學生身邊選取符合教學內容的材料來設置問題,并營造出一種沖突的情境,使問題具有針對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對知識學習的強烈渴望。
三、探究生活,感受新知
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師要不斷地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合理地尋求對生活現實的體驗和教材知識的結合點,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究。一方面,教師要在平時收集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教學資料的基礎上,精心預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最終讓學生學有所得。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并把其作為自然創設的生活情境,化不利為有利,以進行生活化教學。俗話說:“變化大于計劃。”實際教學中發生的意外變化,教師在教學前是不可能料想到的。但意外的發生,教師應該把它視為不可多得的寶貴的資源。對生活問題的探究創造出了生活化課堂。它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知識技能的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經驗的重建,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產生。
四、感悟生活,提升情趣
學生對生活現象的合作探究是由生活具體現象上升到一般理論知識的過程,如果學生再把得到的一般理論演繹為生活現象,那么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對知識的感悟無疑將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是思想政治課的知識本源。由于思想政治教材的理論大都是基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因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想象,鼓勵學生針對所學書本理論知識進行大膽設想,大膽演繹,并把演繹的內容通過文字、繪畫、口述等形式表達出來,將書本中的抽象內容具體化。這樣既有利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增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訓練和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熱愛之情。
五、回歸生活,增強素質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政治素養,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行動。思想政治課與生活世界緊密相連,而知識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只有指導實踐才能體現價值,并得到檢驗和發展。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知識回歸生活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增強學習知識、技能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