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素質的高低無疑會影響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就成了提高教育質量的永恒主題,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在職培訓對教師素質的提高,對師資隊伍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們的課程理論、教育理念都受到了新的挑戰,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手段不斷現代化,課堂教學形態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為此,怎樣提高培訓質量,提升師資隊伍素質,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對原有的培訓管理模式的反思
隆回縣以前的教師培訓采取集中學習的方式,對參培教師是這樣管理的:設立專職的班主任,要求班主任跟班,負責登記好培訓學員每節課的出勤情況,并以出勤作為衡量學員能否結業的一項硬指標。這種管理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隨著隆回縣教育形勢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發現這種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問題:
1.管理難度大。隆回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分散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信息閉塞,資金流動困難,交通很不方便,來回一次不容易。再加上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有的學校有教師來培訓了,學生就只能放假,培訓完后還要回去補課。因此,在教師培訓過程中,經常出現培訓教師缺課、請假、遲到、早退的現象,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2.管理形式化。培訓管理部門要求班主任加強出勤管理,并把出勤作為衡量教師是否完成培訓任務的一項硬指標,這一形式過于簡單,也往往使培訓管理部門處于被動的位置。
3.管理簡單化:教師培訓就是管人,缺乏激勵因素。參加培訓的教師不是自己主動要求來的,是上級部門或者學校指派來的。不少教師來參加培訓只是為了完成所需學時的學習任務,缺乏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參加培訓的動機,目的不明確。在調查中還發現,由于培訓部門一般采用主講老師“一言堂”的方式,參培教師只是被動地作作筆記,實際參與的機會很少,也導致參培教師學習缺乏動力,“人到心未到”,嚴重影響培訓質量。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根據隆回縣實際,我們探索出了一種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二、新的培訓管理模式的建立
㈠管理理念
1.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觀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管理者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這一管理要求我們重視人的需要,要鼓勵人,培養人,組織活動要以人為中心。同時,“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關注人的發展,“一切是為了人的發展”。為此,我們認為:關注參培教師是培訓管理者進行管理的根本,作為培訓管理者首先考慮的不是我們該如何管理,而是考慮培訓學員需要我們怎樣管理。這里包括兩點:一是如何解決參培教師所遇到的工學矛盾。根據我縣實際,有些參培教師來校培訓有困難,我們就爭取采用“送教下鄉”的培訓方式,表現出我們對參培教師的人性關懷,盡量減輕參培學員在工作、生活上的負擔。二是如何解決參培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轉變教學觀念、怎樣處理教材、怎樣進行教學設計等。為此,我們與參培教師一起進行理論學習,通過“學、上、說、評”及跟蹤聽課指導等活動,使參培教師學有所用,學有所獲,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2.激勵——激勵,一般理解為激發和鼓勵,即使人產生積極的、主動的、有利的動機和行為。現代行為科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激發、動機需要引發的,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活動,目標的實現而帶來的需要的滿足。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有層次性,其中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處于較高的層次。人人都有自尊心、成就感等內在需要,也有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外在需要,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認為:如果一個目標對人越有價值,人的積極性就越高,目標越明確、具體,激勵作用就越大。為此,我們認為:教師職業本身使得教師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進取心,誰都愿意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們應該激發教師的潛能,讓參培教師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這種培訓成為參培教師的真正需要。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就是通過培訓讓參培教師覺得學以致用,能幫助自己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這無疑就成了參培教師的重要的內驅力。
㈡管理系統結構
這是一種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管理結構示意圖如下:
⒈理論學習的管理
理論學習很重要,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隆回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分散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信息閉塞,交通很不方便,理論水平不高,在以往的培訓中,也有部分培訓教師不重視理論學習,認為理論學習沒有用,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自己又不是搞研究的,只要知道就行了,而不去鉆研,掌握理論的精髓。結果,由于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聽了一個講座,學了一種方法就急于操作,而導致自己處于“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的境地。因此,這就要求培訓管理者為參培教師提供參培教師想要學習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調動參培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新課程背景下,有關專家指出,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上的沖擊,走進新課程觀念必須先進,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一切教改就變成了一句空話。但教育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對參培教師來說要想轉變教育觀念,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引領。因此,對參培教師進行通識培訓等理論學習很有必要。
針對隆回縣實際,我們把理論學習分為三個步驟:一是集中學習,二是小組學習,三是自學。
集中學習是指以專題講座形式而進行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能使參培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理論知識。小組學習是以各鄉鎮或學校為單位而組建的學習小組,這種學習小組的學習形式就叫小組學習。小組學習的特點:針對性強,容易組織,便于管理。這三種學習方式可以相互補充,集中學習不能解決所有的理論學習問題,其實,它僅僅是理論學習的開始,它可以填補參培教師因信息閉塞而導致理論上的“空白”。小組學習可以彌補集中學習的不足,自學是理論學習的延伸,可以解決集中學習過程中因時間緊、內容多而導致的“消化不良”,同時,集中學習面向的是全體,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而小組學習、自學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本校、本鄉鎮的實際,做到有的放矢。
參培教師在理論學習時,一要做好學習筆記,二要寫好心得體會,要進行反思。這兩方面很重要,因為這樣做了之后,可以幫助參培教師準確把握理論的精髓,但理論畢竟是別人的,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就必須領悟、反思、重建。特別是反思,反思是一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參培教師積極向上的精神需求。通過反思,參培教師可以有效實現知識的轉化,可以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參培教師的反思包括理論學習后的反思(如理論學習對教育觀念的改變、有何新教學目標的建立、對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方面有何新的認識)和實踐后的反思(課后反思、反思日記等)。特別是實踐后的反思,要求參培學員每次上完課后要按照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原理等方面來進行總結,如理論上的感悟、上課的感受、教材的處理等,既包括成功的經驗又包括失敗的教訓或所遇到的問題、產生的困惑。
具體管理方法:
⑴集中學習的管理:
①培訓單位的教師要準備好所講專題的講授提綱,做到人手一份。
②培訓學員要做好學習筆記,學習結束后至少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并且把它作為培訓結業成績的一部分。
③班主任要加強出勤管理。每天至少清點人數2次(上、下午各一次),出勤未達到一定要求者不予結業,必須重新學習。
④特別邊遠的鄉鎮,培訓部門組織人員“送教下鄉”。
⑵小組學習的管理:
①每個鄉鎮或學校選派1-2人擔任小組組長,負責本組參培教師的學習、討論、組織工作及有關管理工作。
②培訓部門要及時把有關的資料送到組長手中,以便參培教師學習、討論時用。
③每次小組學習、討論、交流,每個參培教師要寫出心得體會。
④小組組長要把每次學習的內容、出勤情況、學員的心得體會、所取得的效果等以書面材料形式送交培訓部門,作為學員能否結業的依據。
⑶自學:每人須交不少于5萬字的自學筆記。如果沒有完成任務,不予結業。
⒉實踐的管理
要想把教育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不斷進行重組。
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一種教學培訓方式即:“學、上、說、評”。“學”就是集中進行理論學習,“上”就是上課,“說”就是說課,“評”就是評課。就參培教師而言,這種培訓方式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實現理論向實踐的成功轉化。
當然,參培教師理論水平、實踐水平的提高是平時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不要妄想通過一次講座、一本書、一次培訓,就能產生質的飛躍。同時,培訓管理者還要在培訓過程中和培訓結束后對參培教師進行跟蹤調查管理,使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成為一種動力,一種習慣。
具體管理方法:
⑴培訓管理部門的教師要上課、說課、評課。培訓管理部門的教師除完成本職工作外,還要到中小學校至少上一堂“下水課”。要組織參培學員聽課、上完課后要評課。在評課時,要向參培學員說明這一堂要體現新課程標準下哪些理念、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教材、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及自己上完課的體驗等等。并與參培學員共同探討成功之處和需要改進、補充、完善的地方。
⑵學員也要“上課、說課、評課”。每個參培教師在培訓期間必須上一堂公開課。同時對這一堂課進行說課,并與培訓管理部門的教師、學員一道進行評課。這是對學員培訓成果的檢驗。表現優秀的參培學員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⑶學員培訓期間聽課、評課不得少于40次。
⑷每個鄉、鎮的小組也要組織本小組成員聽課、說課、評課。
⑸每個鄉鎮的小組還要通過“師傅帶徒弟”或“一幫一”這種方式對部分教師進行業務指導。
⑹培訓過程中和結束后,培訓管理部門對每一個學員都要跟蹤聽課,并填寫好跟蹤調查表。表現突出的學員,頒發優質課證書。
⑺每個學員在培訓結束時,提交一篇論文,培訓管理部門對論文進行評選,為優秀者頒發優秀論文證書。
(責任編輯: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