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迪光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變革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新機制改革的深入開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變革呈現出了新的態勢。探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變革的方向,有利于我們把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發展趨勢,有效地進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創新,也有利于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
一、關注人本,樹立“以師為本”“以生為本” 的管理理念
在學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應該樹立“教師為本”的管理思想。這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樹立“教師為本”的思想,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讓教師在學校事務中體現出主人翁的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發教師主人翁意識和工作責任感,激發其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認同度,使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歸屬感,使學校與教職工形成一個整體,使每個職工明確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學校事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提高教職工的自豪感、責任心和使命感。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要順應其成長發展的規律性。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把學生當人看。我們直面的是一群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不是一堆供我們達到某種目的工具,不是一群供我們操練馴化的“異人”。二把學生看成發展中的人。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錯誤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用對付敵人的辦法對待學生。要把學生的未來視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讓現在的孩子可持續發展,健康成長。三要把學生看成獨立發展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某一個“個體”,每個學生都是自我發展的主人,他有權對自己作自我選擇的決定。四要把學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強調師生平等,也要注重生生平等,班內學生應該沒有絕對的“好”與“差”。
關注人本的同時,要積淀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 這是學校人本主義管理模式的保障體系,是一種軟管理。它注重對學校文化、心理氛圍、人際關系的研究,強調對人的重視、強調管理的“感情投資”、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學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學校管理中最隱蔽、最深層的因素,反映了學校成員的整體精神、共同的價值標準,對于增強學校內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行為的合理性,推動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文化,學校管理改革與發展就只能低層次徘徊。著名學者馬爾庫塞認為:“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因此,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革中充滿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等人文精神,營造團結、和諧、奉獻、進取的工作氛圍,建立起寬松、高潔、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園文化,讓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具有濃重的文化氣息,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人本管理理論的最高層次。
二、走向校本,結合農村義務教育自身的特點,確定辦學理念
走向校本最根本的是,要從學校特色出發,確定辦學的理念。每一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總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本管理主張要從各校的校情和特點出發,選擇和確定辦學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學校改革與發展之路。如果不認識和把握學校自身實際和特點,就無法面對學?,F實和未來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確的行為選擇,就難以科學地設計和確定學校發展藍圖和發展策略。如有的學校針對傳統課程的弊端,研究和構建校本課程體系,既根據國家提出的課程改革的原則和方案,考慮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又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課程體系正是在對學校和學生實際需求分析基礎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學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不唯上、不唯書,實事求是,從本校實際出發來決策和規劃學校的發展。
解決的突破口是,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校自身的特點。在現代社會,學校教育日益社會化、開放化,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愈來愈密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者必須研究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研究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關系,而不能“就教育論教育”。但是,我們又必須認識到,學校教育有其自身質的規定性,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是其他社會現象、社會活動所不可替代的。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學校管理者就要樹立教學質量觀念,抓好全面質量管理、全員質量管理、全過程質量管理,而不能本末倒置,不務正業。學校工作具有長周期、潛隱性、遲效應等特點,不可能立竿見影,在短期內見成效。學校管理者就要春風化雨、細水長流,循序漸進、注重教化工作,而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企求畢其功于一役。學校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校管理者就要以青少年的眼光看待青少年,顧及他們的心理氣氛和個性特征,而不能成人化、簡單化、模式化。從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本管理出發,學校管理者必須重新認識和把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自身規律,探索和研究現代學校教育的新特點,做一名自覺的、頭腦清醒的學校管理者。
面臨的焦點是,校本管理要求校長做“真正的校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本管理以校為本,就要求校長全身心地投入學校教育工作。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長要做“整個的校長”,不做“命分式校長”?!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個人發展與學校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在學校事業中求得自身的發展。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存在著的三個投入不足的問題,即領導投入不足、教師投入不足、學生投入不足。學校領導沒有全身心投入,就難以實現校本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去鉆研探索教育教學管理問題、探索學校教育規律和辦學特色,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貫徹落實??梢?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長的敬業奉獻精神和態度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包含在校本管理之中。
三、追求和諧,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首先,師生和諧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根本?!白鹌鋷?、重其道;親其師、樂其道。”師生和諧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和關鍵。和諧的課堂氛圍常常是良好師生關系最直接的體現。很難想象一名與學生關系緊張的老師能順利實現自己的教育教學計劃。所以,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應該要求老師要像熱愛自己的子女一樣熱愛學生,并且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友愛每一個學生、教好每一個學生。同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也應該要求學生像熱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熱愛老師、尊師重道,虛心求教。唯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干群和諧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關鍵。要做到干群和諧,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大力倡導并做到“五要五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交流不隔膜、要互相支持不拆臺、要互相諒解不指責、要互相關心不冷漠。相互之間以坦誠和善待相處,營造既有直率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又有信任與支持的和諧氛圍,充分發揮各人所長,相互補充,彌補個人之短,從而聚合起一種能發揮整體戰斗力的優勢。②提倡做“三種人”。做使領導寬心的人,不把難題上交;做使下級舒心的人,不把責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動作。③要善于“經營”人心。在處理干群關系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長要十分注重把人心當作一項偉大的工程來“經營”,用光明前景激發人心、用豐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關懷溫暖人心、用教管結合凈化人心、用坦誠相待交換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這樣,既能消除校長和老師之間的隔閡,又能增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使和諧的干群關系得以建立。
另外,家校和諧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保障。要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學校要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加強家長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溝通與聯系。“走出去”,就是要求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到學生家中去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與學生家長交流學生在家中和學校的各種表現;“請進來”,就是召開“學校發展研討會”,邀請家長代表參加,讓家長為學校的發展出謀獻策,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校、了解學生;開家長會,班主任和校長都可以向家長述職。這樣,既能融化阻隔在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冰山”,又能加深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和諧的家校關系得以建立。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全面推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作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必須認真執行教育法規和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作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就要排除各種不良社會誘惑和干擾,專心研究學校發展的目標、模式和策略,并引導教師潛心研究教育教學,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以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整個基礎教育的持續、和諧、健康發展。社會在飛速發展,不斷變化的形勢要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對不斷變化的新事物、新環境、新問題有敏銳的洞察力。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要善于思考,及時預見或把握事物發展的變化,審時度勢,沖破舊觀念、舊框架,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不斷發現、總結新的經驗,拓展新的發展思路,開創新的工作局面。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的家長、學生、教師的觀念不至于落后,才能使農村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走出困境,跟上時代的步伐?!鞍倌甏笥?教育為本”,更新觀念,改革教育教學,在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下求得自己的生存,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更踏實的作風,發掘潛力、博采眾長,銳意改革、與時俱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贏得學生的尊敬、家長的認可和社會的好評,迎接煥發生機的農村義務教育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