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志
近年來,隨著Internet的迅速發展,網絡教育應運而生。網絡教育實質是多媒體通信教育,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主要媒介的現代遠程教育,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和傳統教育下的線性學習結構,使學習者從多媒體中廣泛、快捷、立體地獲取大量的信息。正是因為網絡教育的諸多優勢,使得網絡教育在當今社會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然而, 網絡信息技術在幫助人擴展自身主體性的同時,也給人的主體性發揮帶來了負面影響。加強網絡主體意識教育, 建構與提升人的主體性,在網絡信息時代顯得十分必要。
一、網絡教育包括基于網絡開展的一切教與學的活動
理解網絡教育需把握如下內涵:①網絡教育是以網絡為媒介與手段的教育。②網絡教育構建的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環境。其實現的不單純是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而是構建一種虛擬的教育生態環境,這種新型的教育環境構建新的信息與能量的流動,包括各種虛擬角色的交往活動與新的生存規則的建立,基于傳統教育,又超越傳統教育。③網絡教育包括對網絡資源與網絡信息的選擇、開發、處理、加工、設計、創新等智慧活動。
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相比,呈現出新的特點:
⒈虛擬性。傳統教育往往囿于一定的物理空間,以實物呈現教學內容,師生面對面傳遞教學信息;網絡教育則基于網絡空間,以數字與符號將物理空間的各種角色對象化、虛擬化。虛擬的“我”徜徉在虛擬教室、虛擬教師、虛擬交流平臺、虛擬圖書館……一種全新的虛擬世界中,甚至活動著的人也是實體消隱的符號個體。
⒉開放性。網絡教育打破了物理空間里嚴格的時空界限,大大延伸了教育的廣域度與時差性。使“引進來,走出去”的大教育觀有得以實現的可能。
⒊主動性。傳統的教育以班級教學為主要授課形式,師生多處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大規模高產教學得以實現,卻往往以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意識為代價。網絡教育則實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學習步調與學習進度,使得網絡資源(包括網絡教師)均成為構建自我學習環境的資源庫。
⒋交互性。網絡教育創造了一個個符號化的虛擬的“我”,“我”即是信息攝取者,也是信息提供者。“我”可以與網絡環境實現信息交互,以可以通過網絡語言與網絡規則實現人際交互。
⒌創造性。傳統教育中,學生的創造性很容易受到師道尊嚴與各種規章制度的重重抑制。網絡教育則為各種靈光的閃現提供豐富的資源儲備與廣闊的生存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教育恰恰是鼓勵和支持個別化、創造性學習的教育形式。
二、主體性是實踐主體為擺脫約束、滿足主體需要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顯現的自覺能動性、創造性、超越性等質的規定性
⒈彰顯與提升人的主體性
網絡教育的虛擬實踐為主體性的存在和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場域、新的空間,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認知模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使得人的主體性得到極大的彰顯與提升。
⑴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全面提升。在物質世界和現實實踐中,人們面對多種可能性往往受到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予以現實化,而不得不摒棄掉其他的可能性機會。虛擬實踐突破了現實中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拓展了實踐自由度,拉近了預見未來和實現理想的距離,使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周期縮短、途徑增多、難度降低、形式日益靈活多樣。在虛擬實踐中的多元選擇和自由建構中人的主體性得到了嶄新的鍛造和培育,主體的預見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和能動性得到顯著提高,人的終身教育與全面發展得以可能實現。
⑵構建多層次多向度的認知關系。基于虛擬實踐的網絡教育使得傳統的“主體—客體”兩極架構的認識方式被突破,確立主客體互通反饋式的主體間際認識架構,從而使過去單一的“主體—客體”認知關系變為多層次多向度的認知關系,使得人類思維的創造性增強,思維方式的整合性增加,思維的開放性與動態性更加突出,實現對主體認知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多種能力的提升。
⒉給人的主體性發揮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信息技術在幫助人擴展自身主體性的同時,也給人的主體性發揮帶來了負面影響。
⑴符號化主體導致的情感冷漠。網絡世界提供給我們的主要是知識和信息,而人類真實的世界除了信息和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價值和理念,而就對人類價值與意義的把握而言,迄今為止,網絡仍無能為力。所以,如果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就有可能喪失人的真實情感和價值判斷,導致主體對真實世界的情感疏離。
⑵更深層次的主體性喪失。網絡教育帶來的便利大大提高了人的主體性,也加深了人對技術的依賴與崇拜。這使得人往往陷入另一種困頓:一方面,學習者相對擺脫了傳統教育中對自然、對物、對人的依賴,從而獲得更高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學習者又面臨著對技術及技術專家的過分依賴所造成的主體性的喪失和主體能力的退化。物化技術的合規定性與合要求性,大大縮小了人的質疑、創造與想象的思維空間,使得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技術奴化,導致更深層次的主體性喪失。
⑶監管機制消隱帶來的學習迷航與思維惰性。網絡教育尊重學生的意愿與自我選擇,為學習者提供了更為自由、民主、廣泛的學習空間,以便于更好地彰顯學習者個性與促進學習者的主體性發展,而學習者的實際自我約束與自我安排能力往往沒有達到網絡教育所設想的水平,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迷航、思維惰性等問題。
三、加強網絡主體意識教育, 建構與提升人的主體性,在網絡信息時代顯得十分必要
⒈重視虛擬建構及其與現實的融通。虛擬建構,是針對現實性框架內思維借助概念所進行的抽象建構而言,思維的建構性是人的主體思維能動性的表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并非兩種對立的教育方式。網絡教育的虛擬是基于傳統教育現實的虛擬,虛擬的旨趣在于現實、在于“現實中的人”,是為了促進現實更加合理地發展。虛擬教學活動是對傳統教學活動從負面的角度促使人類對“既有”的教育模式作自覺反思,以達到建構理想的、能夠更加適應人類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要求,網絡教育的超越性又給傳統教育以啟示。兩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人類教育活動的進展。
⒉不可忽視學生元認知策略的培養與網絡監管機制的建立。Insook Lee認為網絡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這種學習者中心的環境需要學習者在整個過程中自己作出決定,需要高水平的自我調控學習策略,這種策略比教學策略更為重要。Lyman認為網絡學習者需要發展六種學習策略:知道何時需要信息;認出所需要的信息;找出所需信息的位置;評估信息;組織信息;有效使用信息。網絡教育中,應培養學習者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能及時調節和控制自己的網絡學習策略,在這種調控過程中,其主體性無疑能夠更充分地表現和發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特點的網絡監管機制亦不可或缺。
⒊融入一定比例的開放性、創造性教學內容。根據各學科特點與學科需要,網絡教育教學內容應相應地設計一定比例的開放性、創造性教學內容,實現現實世界“我”的物理性大腦與理性思維對符號化、虛擬化進入網絡教育的“我”進行指導、調控,實現自我超越。(責任編輯:楊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