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詠輝
摘要:本文從實證的視角,通過對重慶市部分高校大學新生的理想狀況調查,發現大學新生的理想狀況整體上呈現穩定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特點,但是也存在生活理想的務實性、職業理想的盲目性、道德理想的缺失性和社會理想的矛盾性等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了創新新生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新生;理想現狀;新生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75—02
胡錦濤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理想狀況不僅關系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成才,而且直接關系著黨的事業的成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與命運。
為了解大學新生的理想狀況,筆者于2009年3月對重慶部分高校2008級的210名新生進行了書面調查,調查對象中其中文科62%,理科38%,共收回205份問卷,回收率97.61%。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表明,大學新生的理想狀況整體上呈現穩定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特點,他們學習動機明確,成才欲望強,在理想目標選擇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同時在調查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生活理想的務實性
生活理想是指人們對自身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處于人生理想的初級層次,是其他理想賴以確立的基礎。調查顯示,63.9%的學生的理想涉及生活理想,他們主要追求:有可觀的收入(13.20%),孝敬父母(19.81%),考研(10.38%),其他如“事業成功,有能力使自己過上幸福生活”、“成為有工作,有房子,有車子,有錢的四有新人”、“找另一半”等(49.63%)。在當今社會,我們雖然尊重個性,承認物質利益,但是更倡導奉獻精神,從上述數據卻可以看出部分新生思想呈現出務實、趨利性傾向,他們強調自我價值,強調個人需要,功利主義色彩濃厚。但是我們也不必驚慌失措,不必把這些消極的東西完全歸咎于大學生本身,重要的是要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導向和教育。
(二)職業理想的盲目性
職業理想是人們對未來合乎自己意愿的職業以及事業上所達到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在一定時期內將很難得到緩解,若他們不能盡早樹立職業意識,較早進入職業角色,了解和掌握將來就業行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將會直接導致其大學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有39.51%的學生對未來職業有規劃,而其中卻有30.86%的學生只希望找到“好工作”。這表明大部分學生的職業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明確的職業預期,暴露出很大的盲目性。
(三)道德理想的缺失性
道德理想是人們對理想人格和社會倫理風尚的向往和追求。大學新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較高,意識到將來依然面臨著很大的社會壓力,因此他們對技能學習、社會求生方面的訴求更多,但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不夠。調查中發現,37.56%的學生選擇讀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各方面的能力,鍛煉自己”,相當的大學生對道德的追求欲望很低,僅有8.29%的學生渴望自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或正直的人,由此可見大學新生道德理想的缺失。
(四)社會理想的矛盾性
社會理想是人們對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體向往與追求。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大多數大學新生有著有較強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熱情,關心國家的發展和前途,對社會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希望祖國繁榮昌盛,有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是僅有25.36%的學生希望能對國家有用或能為國家發展做奉獻,由此可見,大學新生對社會理想的認識與行動追求的矛盾性非常突出。
傳統新生教育主要包括校史校情教育、專業成才教育、法紀安全教育和環境適應教育等。如上所述大學新生理想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傳統新生教育的不足,創新大學新生教育也就成為題中要義。
二、創新大學新生教育的路徑選擇
筆者認為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從人生觀教育、職業規劃教育、道德修身教育和歷史使命教育四個緯度,全面拓展新生教育內容,以創新思維積極開展新生教育工作,切實增強新生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加強人生觀教育,堅持正確價值取向
加強人生觀教育,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求我們:第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加強理論灌輸。如在課堂講授中要把愛國主義作為人生價值的基本主題,把集體主義作為人生價值的基本原則,把社會主義作為人生價值的根本方向,把投身社會實踐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作為人生價值導向的契合點,使大學生正確處理奉獻和索取的關系,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另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先進典型,如《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先進英模等,讓學生以先進的模范人物為榜樣,通過學習先進克服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的錯誤觀念。第二,充分發揮輔導員的指引作用。輔導員是大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直接接觸者,輔導員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是大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指引。輔導員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工作方式,通過調整自身的人生觀、提高思想內涵等途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三,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正面價值導向功能。一方面要求有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督促大眾傳媒在享有自由權利的同時,更多地履行對社會對公眾的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通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行為選擇。
(二)加強職業規劃教育,避免盲目規劃職業
職業規劃教育針對新生來說,主要是要引導和訓練他們的職業規劃意識,加深其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增強學習專業的自學能力,培養專業學習目標,初步了解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為制定的職業目標打下基礎。為此,教育者首先要幫助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認知和評價,協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關系,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和我適合干什么。其次,通過專業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特點以及就業前景,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一個全局性的把握,樹立專業意識。再次,構建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平臺。如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使其能夠結合自身條件和社會需要設計個人的職業規劃,同時建立與第一課堂相適應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最后,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教育功能。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等新媒體技術最廣泛和最為活躍的群體,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職業規劃教育網站和博客等,全方位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克服盲目性。
(三)加強道德修身教育,激發個體道德訴求
在大學新生教育中溶入道德修身教育的途徑有:其一是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統文化的“學思結合以致知、尚志養氣明仁義、致誠養心以盡性知命、虛壹而靜以達道”道德修身途徑在大學新生的道德修身教育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其二是通過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道德訴求,提高其道德素質。道德修身教育不僅僅或者主要不是靠道德理論和知識方面的灌輸和支撐,更主要的是作為一種行為的訓練,靠個體親自去行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加明確高尚道德行為的意義,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帶頭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多做關心集體、熱心公益、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的好事,真正盡到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為發展社會主義和諧人際關系、形成文明進步的良好社會風尚貢獻一份力量。”
(四)加強歷史使命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加強大學新生歷史使命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導大學新生充分認識時代和國情,把握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的內容。當今日益迅猛的全球化浪潮、和平與發展的兩大時代主題、社會全面轉型、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的確立,賦予了大學生繼往開來,迎接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事業上來的神圣歷史使命。二是要引導大學新生進一步增強履行使命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通過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三是引導學生認同主流文化,激發大學生歷史使命感。新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傳播的開放性使大學生接受外界信息更加便捷和無序,非本國文化的滲透在悄然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感。我們應該從傳播傳統文化開始引導學生認同主流文化,激發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四是要引導大學新生以學習和實踐為基本路徑,進一步提高履行使命所需要的能力素質。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大學生承擔歷史使命所必需的獻身精神和頑強的意志、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從我做起”的主人翁責任感、“從現在做起”的行為效率觀、“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的務實態度以及勇于探索創新的行為品格。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云.新編大學德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20.
[2]胡錦濤同志2009年5月2日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3]趙金飛.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問題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4]姜輝.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高等教育,2008,(11).
[5]陸曉云.運用主流文化激發大學生歷史使命感[J].社科縱橫,2008,(9).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