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民
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中開篇有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比魏我患露加袃擅嫘?我們面臨的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雖然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不少困難,但是它也孕育著一個新的繁榮的開始?,F在西方正在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就意味著傳統的思維方式、理論體系、金融制度都將面臨一場新的變革,所以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雖然我們有很多困難,但是也有很多新的機遇。當前的就業形勢也是這樣。
一、正確認識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就業形勢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有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600萬人。與經濟增速的放緩相反,逐年增加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機遇。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這都離不開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經濟結構調整決定了人才結構的調整,整體人才需求向高素質人才轉變。2007年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新增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增至1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勞動者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還較低。產業結構的調整決定著人才需求的方向,因此當代大學生應結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來擇業。
二、大學生應堅持正確的擇業取向
第一,大學生擇業要服從社會需求。美好的生活來自于奮斗,個人理想和前途根植于國家的發展。因此,個人擇業首先要服從國家和社會需要,把擇業同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富強聯系起來,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建立創新型社會結合起來,樹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擇業觀,不論所有制形式,不論城市農村,不論邊疆內地,均有成才之處,均有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機會。
第二,大學生要認識自我,準確定位。通過對自身的全面分析,正確地評價和判斷自己,給自己以準確的定位。如果將自己定位過高,或將自己定位過低,就很難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理想職業。
第三,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競爭。大學生就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畢業生積極收集信息,積極準備筆試、面試和復試,積極主動地參加職業崗位的競爭,靠自己的才能和素質去贏得理想的職業。
第四,大學生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當前,大多數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是:注重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既重視智商也重視情商?,F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知識與現實需要難以完全吻合。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求專業對口,則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個具有開拓思想的畢業生,應看重該行業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于進入與自己所學專業相近或相關的行業,在新的領域里開創一片新天地。
第五,大學生要積極創業。《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私營企業主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比例2002年為3.8%、2006年為8.4%,大學生創業人員所占比例較低,而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高學歷人才已逐漸成為創業的主體。
三、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隨著我國由“世界加工廠”向“科研中心、創新中心”的轉變,大學生已逐漸成為新型企業就業和創業的主力軍。近二三十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信息化、全球化與市場化三大力量的推動下,我國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同時,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秩序將重新構建,在這新的歷史起點上,大學生無論是就業,還是自己創業,必須掌握三種知識,蘊涵三種智慧,具備三種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一)掌握三種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是繼自然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后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只有掌握基本知識和專業知識并完成知識的積累,才能完成知識的內化與創新,即形成自己的專有知識。
一是要掌握基本知識。主要包括基礎文化知識、基本理論知識、基本倫理知識等。這些都是在大學階段以前完成的基本知識積累,這是基石。
二是要掌握專業知識。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掌握專業知識就成為參加社會分工的必備之需。專業知識不僅包括在大學期間要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包括參加適應工作崗位需要掌握的工作崗位專業知識等。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對知識進行學習儲備以及對知識結構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它既包括個人知識由少到多的縱向積累,也包括知識在多個人之間傳播的橫向積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質的提高。
三是掌握專有知識。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必須進行知識創新與知識內化。知識積累是對已有知識的聚積,而知識創新和內化是對舊知識的揚棄和新知識的創造,是建立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長期積累沉淀于自身的、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他人無法簡單復制和模仿的知識,即專有知識。
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倫理知識是前提,學科專業知識、工作崗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是基礎,而最重要的是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積累、沉淀,形成專有知識。
知識的本質是求真,求真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不斷接近,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的不斷拓展,它要求人們必須不斷突破已有知識的局限與錯誤,發現事物更深刻的本質,揭示世界更復雜的規律,并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應用于鮮活的現實,不斷發現新問題,開拓新思路,作出新判斷,解決新問題。
(二)蘊涵三種智慧
《牛津英語詞典》對“智慧”一詞的定義是:“對于有關人生和行為的問題能夠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在目標與手段的選擇中表現出判斷的公正合理?!薄爸R”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博學,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人便擁有了智慧。
知識是啟迪智慧的前提,掌握知識才能蘊涵智慧。知識與智慧都非常重要,但這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知識強調了人所知道的,所擁有的學問。智慧包含了知識和聰明,它是洞察人生和實踐道德的才能,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斷地把擁有的知識智慧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一是獨立思考的智慧。獨立思考是最重要的精神,是擁有智慧的基礎。不能、不會獨立思考是社會進步最可怕的障礙。改革開放以來雖提倡解放思想,但獨立思考仍是主導的,否則,也解放不了思想,一切創新都是不可能的。古今大思想家都是在獨立思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創造、學說無不是獨立思考的結果??梢哉f,獨立思考是認識世界的最起碼的精神。獨立思考必須具有批判思維和創造能力,遇事有獨到見解、善于選擇、敢于決策。
二是借人之力的智慧。“借人之力”就是能夠知人善任,借助別人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目前的大學專業有上百個學科,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了順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正是因為專業分工的細化,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團隊合作都顯得非常重要,一個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作,所謂的“通才”也只是在相對意義上才能存在,“借人之力”就成為現實的需要。
三是創新思維的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創新?,F代美國著名企業家艾柯卡指出:“不創新,就死亡?!眲撔滤季S是指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創造出新的思維結果的思維活動,也就是不受現成的常規的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的解答。創新思維首先要打破一切常規。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身覺悟和素質,沖破舊習慣勢力的禁錮和束縛,在思想觀念上將主觀世界的思維意識與變化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克服那些不符合實際的“習慣思維”和“主觀偏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創造性地改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要著力于研究和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的問題,即立足于實際工作需要,多角度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思維決定一切。工作中要有超前的思維、超前的意識,我們不能只是繼續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須走在“變化”的前面。
(三)具備三種能力
能力是人們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可能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的必備條件。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它是與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聯系在一起的,即不僅要會干事、能干事,更重要的是用心干好每一件事。
一是具備崗位規范的操作能力。具備崗位規范的操作能力就是具備做好本職工作崗位的能力。做好本職工作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對工作的一個最起碼的標準。如果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奉獻精神又從何談起?
二是超越一般規范的獨特能力。18世紀中葉英國政論家沃爾特·白哲特說過:“別人認為你干不成的事你干成了,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币磺泄ぷ鞯穆淠_點是干成事,最終的檢驗標準也是干成事。要干成事,不僅要干成別人能干成的事,而且要能超越、敢創新、會創新,把別人干不成的事干成。
三是解決復雜問題觸類旁通的能力。《易·系辭上》對“觸類旁通”這樣解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庇|類是指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是指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觸類旁通的能力是建立在博學和創新思維的基礎上的,博學才能在內化、專有化的知識中抽象出“類”,而要做到“觸類”,還要進行獨立思考,并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練就解決復雜問題觸類旁通的能力。
美國暢銷書作家杰克·霍吉的《習慣的力量》指出,“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復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壞的習慣莫不如此,只是結果不同,關鍵是要養成自主學習、快速學習、高效學習、終身學習和主動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是馬上行動起來,才能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F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夾著湍急的河流,而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人生短暫,只有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奮斗、不斷進步,才能成就偉大人生。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停止了進步,也必定一生碌碌無為。希望當代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立足基層成長,立足崗位成才,向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
(作者系招商銀行鄭州分行行長、黨委書記,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