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語文學習的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與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有很強的關聯性。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聯合公布的3500個現代常用漢字,被明確規定為中小學漢字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因而在中小學階段重視“漢字”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而且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
現在,許多新思路、新方法被引進到語文教學中,這的確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熱鬧了。但讓人困惑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在不斷提高,而學生的語文水平反而有所下降,翻開學生的作文本,暫且不論內容的好壞,出現的錯別字足以讓語文教師汗顏。有的學生誤用漢字已到了讓人不能容忍的地步。學生常寫錯別字這一普遍現象向語文教師敲響了警鐘:強化漢字教學已刻不容緩。
語文教學方向的偏失是導致忽視漢字教學的重要原因。縱觀語文教學,除了小學低年級強調漢字教學外,在其他各階段語文教師關注較多的只是句、段、篇的練習。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漢字都沒有學好,又怎能學好更深層次的內容?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在語文課堂上到底要讓學生學什么。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只有掌握了語文這一工具,才能準確地理解語文的人文性。不管語文課程怎么改革,都能不偏離語言文字教學這一生命之根。一味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獨特,必將導致語文教學方向的偏離。
語文學習的功利性也是導致忽視漢字教學的原因之一。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不管教師教還是學生學,其唯一宗旨就是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在考試中寫錯字對學生成績影響并不大,所以語文老師和學生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得分高的知識點上,漢字教學自然退居次要地位,甚至有的老師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字也視而不見。
學生常寫錯字的現象已引起社會的重視。2008年全國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錯一字扣一分且不封頂,重復不計”。這對教師和學生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關鍵要從源頭抓起,漢字學習應貫穿于平時的語文學習活動中。
漢字教學比較枯燥無味,教師要善于利用漢字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漢字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交際需要,在原始畫畫記事的基礎上創造出了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從漢字的形體演變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漢字的神奇和魅力,引領學生探索漢字中豐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厚的文化意蘊,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民族自豪感。
漢字本身很復雜,難認、難寫、難記。諸多的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多義字等,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如果教學方法不恰當,學生很容易讀錯或寫錯。如讀音方面,人們大多喜歡從聲旁去辨音,這符合形聲字的認知特征,但若認為此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則往往留下笑柄,如把“聯袂”(lián mèi)誤讀成“lián júe”、“妊娠”(rèn shēn)誤讀做“rèn chén”等;人們還常從已知的、熟悉的漢字去推斷生字讀音,如由“僥幸”的“僥”確定“驍勇”的“驍”的音。在字形方面學生常常望文生義而致錯,如人才倍(輩)出、計日成(程)功等;同音替代致錯,如幅(輻)射、迫不急(及)待等;形似字替換致錯,如欲蓋邇(彌)彰、為虎作悵(倀)等;形音相近致錯,如虎視耽耽(眈眈)、心恢(灰)意冷等。
語文教師承擔著漢字教學的重任,應從漢字的本源出發,科學有效地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漢字“以形表意”的特點,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要做好總結分類工作。如指導學生根據意義辨別“陰”字和“蔭”字;根據語音辨別“絀”“拙”“咄”字;根據語境辨別“聲明”和“申明”。
總之,漢字教學要注意夯實基礎,根據漢字特點,揭示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重視字義的理解,重視形近字、多音多義字的區別,結合課文,運用靈活多樣而又讓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教學,讓學生牢固掌握3500個常用漢字,為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漢語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三中)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