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報道教師體罰學生、侮辱學生的事時有發生。他們的所作所為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心靈,損壞了教師的形象,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以往在分析教師體罰學生這種惡劣的行為時,往往將其歸因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個案表明,平時工作勤懇、師生關系良好、為人師表的教師,在心境不佳、情緒失控的狀態下,也會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來。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升學壓力過大、工資收入不理想。他們也有不順心、產生職業倦怠的時候。作為教師,應當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健心”,使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充滿快樂,充滿陽光。
一、學會面對現實,擁有一顆愛心、平常心
教師要學會面對現實,用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工資、職稱、崗位評優等現象,盡量減少消極情緒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在學校極其復雜的關系中,最寶貴的東西是教師的信念。在相同的學校環境中,有的教師感到單調、疲憊、空虛,而有的教師卻感到充實、豐富、幸福,區別就在于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教育工作是事關人類精神領域的工作,教育過程是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有機統一。現在教師的收入與社會上其他一些行業相比可能不算高,但是,要比精神上的收入,教師是最富有的。對于認識到這一點的教師來說,教育就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復,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正如杭州市體育教研員俞老師所說的,體育老師的“幸福”要靠自己把握。“在操場上日曬雨淋,又要花不少時間訓練孩子,要是我天天去跟其他科目的老師比,那日子豈不是痛苦死了。所以,體育老師的幸福要靠自己追求。”怎么追求?俞老師說,那得學會去感受工作中的點滴:“每天看到列隊出操的孩子筆直地站立著,都會覺得高興,這是我教他們的。”只要學生的體育成績有些進步,俞老師都會開心得很,覺得自己是個體育老師挺光榮的。“我想,這是最起碼的職業追求吧,體育老師應該有體育老師的職業狀態。狀態到了,然后再建立與自己相匹配的幸福觀,學會感受幸福。”
只要你是一名教師,學生尊敬的目光、會心的微笑、可愛的童真、精彩的發言、真誠的交流、成績的進步等,都是每天能夠收到的“禮物”。細細體會,這難道不是如聆聽花開般的幸福嗎?
二、把握好控制憤怒的兩個關鍵點
憤怒是一個人遇到挫折時的自然情緒反應。在一個人發怒的時候,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過程,把握好控制憤怒的關鍵點非常重要。控制憤怒有兩個關鍵點,即觸發點和爆發點。
1.在觸發點,說服自己放棄憤怒
觸發點是一個人情緒平靜轉向發怒的轉折點,這往往由某件壓力事件引起,如發現學生沒有交作業、上課時講話、頂撞老師、惡作劇、領導不正確的評價等。看到某現象是否會發怒和我們如何評價該現象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你認為對于孩子來說這是正常的現象,就不會生氣,但是如果你認為這是不尊重教師、學Lt7s/aZGyayjZoVF0E9JVw==生不聽自己的話,那就會容易引發怒氣。所以,教師要控制憤怒,就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壓力事件,不要感情用事,避免過激行為。只有理性地要求自己和他人,才能把握好壓力事件對自己情緒的影響。
2.在爆發點,選擇合理的宣泄方式
爆發點是控制不住情緒后的自然流露。但是,如何發泄憤怒是值得研究的,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智慧、修養、自我調控的能力。另外,千萬不要認為把憤怒發泄出來就可以擺脫它,甚至有助于排解情緒。事實上,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們發泄出他們的憤怒時,他們不是變得心平氣和,而是更加生氣了。當你用叫嚷、摔東西、咒罵等方式來發泄你郁積的憤怒時,也許反而刺激你更具有侵略性;并且,很有可能會激怒他人,招致他人的報復。所以,學會緩解憤怒,也是對你自己的一種保護。
有一天,劉老師高興地走進教室,卻發現黑板上貼了一幅漫畫,畫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把他的缺點夸張得淋漓盡致。他不由得轉喜為怒,原本愉快的心情一掃而光。憑直覺,他知道這是昨天受批評的一個學生的惡作劇。劉老師心想,這學生真不像話,竟然還搞惡作劇,這次必須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但轉念一想,懲罰必然引起更嚴重的師生沖突,自己生氣不說,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啊。于是,劉老師決定試用“軟方法”處理。他平靜了一會兒,若無其事地拿下漫畫欣賞了一番,對大家說:“你們別說,還真有點像,我長這么大,還沒人給我畫過肖像呢。我要把這幅畫留個紀念,作者要是不介意的話,下課給我簽個名。現在上課。”幾天后,那位“肇事”的學生主動向教師承認了錯誤。
劉老師的境遇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首先,教師的心理行為也會受到學生消極行為的影響。人們一般認為,教師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與行為,而事實上,教師也常常會受到學生的控制與影響。該案例中,劉老師原本愉快的心情很容易就被學生的漫畫所控制。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惡作劇、師生沖突等偶發事件,經常會把教師推向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使教師處于難以控制的消極情緒之中。教師的工作具有不可選擇性,他們不得不與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的學生打交道,這往往會引起教師的心理焦慮、矛盾和沖突。其次,教師控制憤怒是一門學問。在處理師生矛盾時,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就可能成為師生沖突的主要誘因。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能采取多種方式處理問題。該案例中,面對學生的故意對抗行為,劉老師可以批評、訓斥漫畫的作者,以宣泄心中的消極情緒,甚至可以讓學生站到教室外面,以顯示教師的權威;也可以在課后把學生留下來,進行處罰;還可以請學生家長,讓家長處理。然而,劉老師調整消極情緒,運用教育機智,不僅避免了師生沖突,還使學生主動承認了錯誤,并發展了學生的特長,可謂一舉多得。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