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中職學校學生數量大幅遞增。本文試從后進生的行為特征、后進生產生的原因及其轉化對策,談一些粗淺認識。
一、后進生的不良行為與特征
所謂后進生就是品行與學習都很差的學生,他們的不良行為表現包括八個方面。
1.遲到、早退、曠課、打架罵人、惡作劇、亂起哄、故意損壞公物等逆反性行為。
2.受批評或遇挫折后,采取暴怒、頂牛、報復等發泄性行為。
3.不負責任、不承擔義務、損人利己、小偷小摸、妒忌他人等自私性行為。
4.懶散拖沓、怕學習、不動腦筋、不完成作業、厭惡勞動等懶惰性行為。
5.撒謊、欺騙、逃夜、甚至出走等逃避性行為。
6.與教師和班干部作對、尋釁鬧事、斗毆、打傷他人等攻擊性行為。
7.亂花錢、吸煙、大吃大喝、賭博、男女鬼混等縱欲性行為。
8.結拜兄弟、組織幫派、伙眾滋事、稱王稱霸等團伙性行為。
在這種種表現中,以不守校紀、說謊、罵人、打罵、抽煙、稱霸等最為普遍。
二、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后進生的形成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外在客觀因素;二是內在自身主觀因素。
1.外在客觀因素
一是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即家庭成員不良行為的影響;教育方法不當,或嬌縱、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結構不健全,造成精神受挫、心理不良。二是學校教育環境不良的影響,即教育方法不當;教育與教學相脫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脫離;校園不良風氣的傳染。三是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即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成年人的教唆、引誘;不健康出版物(刊物、音像等)的影響;結交壞朋友,陷入落后團伙不能自拔等。這三方面的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影響,其次是學校方面的不良影響,最后是社會方面的不良影響。
2.內在自身主觀因素
一是中職學生思想、學業素質偏低,追求狹隘,理想淺近,人生標準較低。故而自我要求不嚴,學習松懈,把物質和生理上的刺激作為主要追求對象,這樣就易于產生各種不道德的行為。二是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以錯為對,而造成一錯再錯。三是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時期,他們貌似大人,內心卻很幼稚,生理與心理發展很不平衡,致使他們易于動感情,行為沖動,易于受壞人教唆和“朋友”引誘;在黃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產生壞念頭;在打擊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
三、后進生的轉化對策
后進生的轉化,最關鍵的是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主導作用,作為教育者,尤其要看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看到后進生的品德、學業雙差的客觀事實,更要看到他們本質中含有的進步因素,要堅信后進生的轉化是可能的。為此,教師和學校要努力消除導致后進生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同時花大力氣做好現有后進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轉化為好學生。中職學校后進生的轉化,更應該針對中職學校的特點,加強引導和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樹立優良的校風
只有學校已經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并有了正確的集體輿論,建立了管理有方、獎懲得當的管理制度,具有教育水平高、責任心強的班主任,形成團結協作、齊抓共管的“黨支部——團委(學生處)——班主任”德育工作隊伍,學生掉隊的概率才會大為降低,后進生的轉化才成為可能。
2.“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模式
轉化后進生既要做好學生家長工作,讓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完成后進生轉化工作,又要警惕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影響,教育學生要看到社會發展的主流,必要時請求公安部門協作,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體系。
3.從培養敬業精神著手
中職學生雖說職業已經基本定向,但在他們頭腦中的職業形象和對專業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學校應充分利用他們向往走向工作崗位的心理,在各種社會活動和專業實踐中,讓他們認識所學專業知識的價值,讓他們懂得只有學好專業技能,將來才能出色地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獲得人們的尊敬。在此基礎上,注意引導他們分析自己的行為習慣、學業成績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巨大差距,積極而熱情地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持之以恒的幫教工作,使他們能按照職業的需要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其具有敬業精神,逐步成為符合培養目標的新一代技術工人。
4.充分利用榜樣的教育作用
中職學生有較強的模仿性,尤其是對其敬佩的人。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例,特別是本校后進生轉化后的先進事例來啟發、疏導學生,另一方面要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對口的社會調查,搜集典型事例,用各條戰線上出現的英雄人物來啟發、疏導學生。在企業實習時更要注意選擇技術好、責任心強的工人做后進生的指導老師,讓師傅的良好道德風貌,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逐漸形成具體的職業榜樣形象,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5.堅持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
由于職業教育的社會性,中職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多,要想避開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宣傳正面人物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不良現象進行擺事實、講道理的分析。引導學生明是非、辨利弊,從中吸取教訓,增強免疫能力。
6.注意揚長避短、因材施教
中職后進生的個性特點、能力和愛好各不相同,必須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取其長而舍其短。對那些好動敢為者,要在加強行為規范教育的同時,鼓勵他們在集體勞動中,在技能操作訓練中,努力創造好成績;對那些有一技之長的,特別是有文娛、體育愛好的學生,要積極組織他們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表演、競賽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為集體創榮譽,并利用社會群眾的鼓勵性評價來強化其進步要求;對那些確有組織能力的,也不妨讓他擔任一定的班級職務,在實踐中加強引導和集體評議,使其注意改掉不良習慣,通過為集體做貢獻的過程,體現人生價值,增強其改掉不良習慣的信心。
要充分利用中職學校雖有升學但無升學競爭、不搞尖子教育和實踐活動較多的有利條件,利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幫助后進學生,便于為后進生創造改邪歸正的機會,這就易于打破后進生消極心理定勢;由于專業定向,便于進行具體而明確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紀律教育,教育的針對性強;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聯辦單位、實習基地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而這往往也是后進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這給中職學校育人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各中職學校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完善教育教學法規,加強德育工作的力度,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合格的技術工人,這對于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