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1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的下發,全國各地掀起了學英語的熱潮,有條件的地方都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了英語課。濰坊地區農村小學(指縣以下學校)的英語課也從三年級起開設,教材采用由陳琳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標準英語》。課程雖然開了,但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很差,教學效果與市區相比差距太大。根據較長時間的研究,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小學合格英語師資的匱乏。
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濰坊地區農村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普遍方言味濃厚,連讀能力差,有些學生升降調不準確或根本就沒有升降調,更談不上正確表達內心意愿。很多學生掌握的是漢語式英語,句子往往符合語法,但不符合英文習慣。學生因為學習過程中缺乏充分的語言實踐,普遍表現出不敢開口、欲說還羞的復雜情緒。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英語師資匱乏,教師業務素質較低
師資是目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業務素質較低,且老齡化嚴重。農村小學英語師資的主要來源有:初中英語教師到小學任教;選擇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等教師臨時突擊培訓幾個月倉促上崗;招聘初、高中畢業生或肄業生來擔任英語教師。
現有的師資業務素質普遍較低,他們的詞匯量非常有限,語言基礎不牢,課堂上常出現知識性錯誤,用英語組織教學比較困難,“OK”“Yes or no?”充斥整個課堂,甚至完全用漢語組織教學。“漢語式英語”也屢見不鮮,如“Let’s come to play a game.”(讓我們來做個游戲)。
而且多數農村小學英語教師不具備良好的聽說能力,發音生硬、不規范,甚至常見詞匯的發音都出現錯誤,如音標[θ]與[s]不分、[w]與[v]發音混淆,所以think與sink不分,thank you常說成s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