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在做好學校常規德育工作的基礎上,我校逐步構建了培養小學生公民道德意識的“六小”模式,使學生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社會上是好公民。
一、“六小”模式的界定和研究內容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培養公民道德行為,提高公民道德能力,重點應抓好禮儀、環保、交往、學習、勞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通過認真研究、充分研討,我們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確定為:把豐臺一小的學生培養成為勤奮自主、勇于創新的學習小主人,舉止文明、遵章守紀的禮儀小使者,宣傳環保、愛護環境的環保小衛士,謙恭禮讓、合作快樂的同學小伙伴,勤勞勇敢、自理自立的勞動小能手,為人正直、活潑開朗的快樂小天使。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我們把這六個方面的內容概括起來,簡稱為公民道德教育的“六小”模式。
從“六小”模式出發,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們把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歸納為六方面,并分年級制訂六個層面的“六小”公民道德教育具體標準;并依據“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標準及本校的教師、學生自身的案例,開發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講義,在校本資源開發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實踐和研討的基礎上,學校初步構建了“六小”標準的動態的評價方式。
過去的幾年里,我校通過“六小”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自律能力,使學生們懂得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尊重”。學生的言行舉止更文明;感恩意識進一步增強;心理更健康,心態更平和;環保意識進一步強化,部分環保習慣已經養成。學生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社會上是好公民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二、“六小”模式的研究和實施過程
在“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多次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教授和專家為全校教師和有關家長進行培訓,使他們首先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內涵、核心價值理念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校課程是公民道德文化傳播和公民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途徑。由此出發,在教學中,各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開始挖掘學科和教材的多元公民教育功能,將“六小”公民道德教育與各個年級段教育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如三年級組將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改教材重新分為我愛祖國、愛在身邊、愛護動物、學習多快樂、科普與環保、遵守規則等六大主題,這不但增強了教師從事道德教育的主動性,而且形成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系統性。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求。對于學校生活環境,從規章制度到日常生活的具體環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糾正和完善,努力營造適應學生成長的生活氛圍,為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創設有利的校園環境。在具體方式上,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一方面運用綜合實踐課程的開放環境,激發學生的道德需求。如在風箏這個主題中,我們分“放飛風箏、制作風箏、探究風箏”三個層次開展學習活動。老師靈活地設計比較開放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道德教育的空間。 另一方面又以“校園劇”“課本劇”為載體,架設實施“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橋梁,如我們創編的校園劇有《快樂的小伙伴》《小馬過河》《小公主漫游蔬菜王國》《送你一顆寬容的心》《感恩從心開始,讓愛溫暖彼此》《冰棍紙,自由吧》《小廣告》《一根電線》等。通過活潑生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和感悟道德教育的魅力。
社團組織是培育“六小”公民的基地,具有競爭合作特點的社團活動為培育“六小”公民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在社團活動中,少年軍校的活動特別引人注目。我校少年軍校對《國防教育法》的學習、宣傳非常重視,他們采用宣講《國防教育法》、舉辦國防教育講座、觀看國防教育錄像、參觀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以及開展專題班會、隊會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國防知識,培養了學生長大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
公民意識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的形成是需要適當的過程和方法的。為此,我們依據“六小”標準,概括了48字要求,即“我不扔,我去撿;輕聲說,慢步行;大讓小,小敬老;有先后,不越限;愛學習,講方法;勤思考,重實踐;能自理,會生活;遇困難,不退縮”,并創編了“六小”三字歌,營造了校園“六小”兒歌文化。
近幾年來,我們嘗試開發并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我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學校周邊有很多部隊機關,如總后直屬保障局、二炮部隊、總后干休所等。我們針對性地開展了很多活動,如軍訓、建立軍藝操表演隊、舉辦軍地聯歡會等。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在實踐中開展道德教育活動。
在以上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則,即知行統一的原則、社會性發展原則、主體性原則、民主化原則、關注細節以德育德的原則、教育一致性原則、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的原則。
三、“六小”模式的動態評價
“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課程僅用考卷來評價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僅憑一兩張考卷作為評判標準顯然是不可行的,究竟應該怎么辦?我們被深深地困擾著。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我們決定針對不同年級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為此我們設計了評價表,評價表是根據年級的不同要求而確定的。評價是多方位的,包括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在評價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公正地評價他人,使同學們對自己、對同伴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同時也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做好評價工作,我們授課教師利用家長會向家長講明了此項評價的意義,請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進步,并適時予以指導。
這樣的評價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環保小衛士的課程教育評價后,學生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有的家長在調查反饋中寫道:“現在,孩子能夠自覺維護周邊的環境衛生。看到自己的伙伴隨地亂扔廢棄物,還會批評人家。”
評價表的使用為幫助孩子們增強公民道德意識、形成良好的習慣,提供了具體的途徑,同時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些方法。從家長的留言中,我們可以看到評價表所發揮的作用,而且家長的評價也很客觀。下面即是部分家長的留言(反饋意見):
(1)感謝學校把育人工作做得如此扎實,我驚喜地看到孩子進步了。(2)公民道德教育評價表就像一名無聲而嚴格的監督員,增強了孩子在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也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謝謝!(3)此表的使用不但使孩子得到鍛煉,同時也對家長是一個督促,此表的堅持使用定會使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4)評價表的使用,確實為家庭教育幫了不少忙,如有些問題一時給孩子說不明白,用評價表給他一一對照,問題就解決了,起到了對孩子的監督和約束的作用。(5)作為家長,有時也有犯錯誤(無意識)的時候,這時當孩子為你指正時,那種心情是一份驚喜,同時也是對家長自身行為的一個監督。不知不覺中,在家長監督孩子行為的同時,也養成了孩子對家長的監督,相互監督,促進了家庭的文明行為養成,謝謝!
在評價中,我們還注重終結性評價的多樣性,使“六小”公民道德教育落到了實處。我們對低年級采取了“換章”的形式,鼓勵孩子們積極爭章的熱情。具體操作如下:每個同學在六個小方面的表現好就獲得一枚印章(印章下面記錄著獲章的原因),獲得三個至五個小印章就可以換取一枚學校印制的大印章,獲得六個大印章之后就可以獲得學校在“六一”國際兒童節頒發的金質獎章。
中年級以評價表為主,其他評價形式為輔,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多方位評價,盡量體現評價的公平、公正、客觀。
高年級則是爭章與記錄成長足跡共同進行的。高年級每周利用隊活動的時間進行評比,把結果貼在記錄本上,爭章時則采用以下環節:自己申報、小組評議、全班表決,這樣對學生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多年的評價研究、探索,我們的“六小”公民道德教育評價在不斷完善。在評價活動中教育學生,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學生,使學生真正學會了公正公平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提高了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傳播了公民道德文化,為學生成為好公民做了必要的準備。同時我們深知,“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是一個艱巨而光榮的長久工程,我們一定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重視評價的科學性,使之更加完善,使教育效果更加顯著。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