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實施素質教育伊始,榮城市第二中學就結合新課改的實際,積極推行以德育、智育為核心的“雙軌制學生發展評價模式”(以下簡稱“雙軌制”),實行學分與品行分雙軌考核,對學生素質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山東省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省級定點聯系學校。按照省教育廳的安排,我校與青島二中等五所學校共同承擔了“學生發展報告的管理與使用”的研究課題,并承擔了“利用學生發展報告對學生綜合素質多元評價的管理”子課題,將其與學校整體課程改革工作有機結合,力爭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管理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全省普通高中提供借鑒,充分發揮定點聯系學校的輻射和典型帶動作用。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學生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多元評價體系中是兩個軟肋。因此,我校在“雙軌制”的基礎上,構建起以德育、智育、心育、情育為主體的“四維育人模式”。在實踐中,按照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三維”目標,我校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從教會學生“求知、做人”發軔,向學會“生存、發展”跨越,大膽探索嘗試多元評價理論,激發學生人人向上的學習熱情。校園內正氣浩然,人心契合。
一、心理教育全人化
心理健康教育全人化模式,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無偏見、無成見、無條件地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一切輔導組織活動都要顧及全體學生”的原則,推行一種“全心”教育和全面發展的教育。
優秀從心態開始。關注心育源于我校實施的“雙軌制”評價。在以往的教學育人管理中,每當發生學生頂撞老師、學生之間打架、學生違紀等現象,就歸結為道德范疇上的問題,這不但無助于事件的解決,反而使問題更棘手,進而激化了師生矛盾,疏遠了師生關系。我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后,對于違紀學生,首先進行“心理分析、過濾”,學生的心結打開了,再棘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打好心育這張牌,讓心育與德育的相互滲透,已成為我校推動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1.開設心理團體輔導和專題講座
針對學業優等生、潛力生和待優生,或開設相應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和專家講座,教給學生一些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改善心理認知結構;或把游戲引入心理活動中,教師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和游戲活動,學生可以說出心里話,并傾聽別人心聲,實現了他助、互助、自助的教育目的。
2.開辦心理訪談節目
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意識和內心認同感,心理健康教育就形同虛設。我校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這一優勢資源創辦了心理訪談節目,鼓勵學生直接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在節目中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更好地發展自我,開發潛能,促進自身成長成才,從而達到心理“自助”的目的。
3.開展多元化的社團活動
開展生動活潑的社團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激發其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截至目前,我校學生已自發成立了文學、文化、科技、體育、文藝、攝影、心理、網絡、剪紙、社區服務等方面社團組織近20個。一系列社團活動的開展,對塑造學生的陽光心態、鑄就學生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同時,我校大規模開展個體咨詢、家長來訪活動,為每一名來訪學生及家長建立檔案,設立“回音壁”,隨時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壓力以及生活中的難題,幫助學生學會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愉悅自我,幫助學生學會交往、學會互助、學會感恩,搭建起一個學生與教師心靈溝通的平臺。為了方便交流,學校還開設了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開通了“家校通系統”,便于學生預約、咨詢,形成家校共建、共同干預的網絡化心理教育機制,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教育不在于給予學生什么,而在于在學生心靈中留下了什么。“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實施,翻開了我校教育教學的新篇章。導師對學生從思想上引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和學習上輔導,從學習生活的每個細節入手,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者真心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交流、心貼心的對話,對學生的校園生活進行全程導育,活化了教育的真諦,深受學生的喜歡。
二、情感教育人性化
情感教育旨在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讓人性的光芒照耀孩子們的心靈,讓真善美的春意充盈同學們的精神家園。
1.發揮情感讀本的教育功效
學校為每位學生訂購《情感讀本》月刊。這本不算厚重的雜志,包含世間的真情和人性的光芒,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著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博愛之情等種種人間真情,品味著人間的真愛、人性的善良、生命的美麗。對學生個體來說,品讀《情感讀本》的過程,是心靈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之旅。各班級團支部開展的佳作誦讀比賽,《丑娘》《父母眼里,我就是他們的寶》等佳作讓學生感受到了如高山、似大海般的父母之愛;《孝子獨身伺候病母30年》《我彎腰為父親開車門》等文章又為學生樹立了“百德孝為先”的道德榜樣。許多同學紛紛向校報校刊、校園電視臺投稿,書寫自己的感悟。
2.發揮勵志信的教育功效
成功學告訴我們,堅持一個行動,關鍵在頭三天,如果能堅持21天以上,你就能形成一個習慣。當行動成為習慣后,接下來的一切都順理成章。從學期初開始,我們讓學生每天堅持三讀勵志信,每封信連讀三周,作為學生的“必修課”。通過這樣的努力,信中健康向上的內容真正內化成學生的信念,激勵學生為國家而學,為感恩而學,為發展自我而學。
3.發揮課內課外的教育功效
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被列為我校教學的三大目標之一。人的思維雖說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但在成功的課堂上,教師能感受到學生的思維迸射出的火花,能感受到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構筑的河床上或洶涌奔瀉,或叮咚流淌。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其情感和思維體驗,讓自己的思維、情感和學生的思維與情感交融在一起,仿佛是陳年佳釀,引來滿窖酒香四溢;仿佛是一根火柴,點燃浸透燃油的火炬。學生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學生的情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然升華。而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情感產生的基礎和源泉。雙休日,學生參與我校同新華書店共同組織的“送科技下基層進社區活動”,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收獲了一次特別的經歷,也是一種幸福的感覺,更是奉獻的快樂。在元旦,學生給父母親手自制的一張張賀年卡,傳達的不僅僅是一份孝心,更是一種感恩,一種責任。
4.培養學生富有責任感
這種責任飽含著對國家民族負責、對社會集體負責、對家庭和自己負責。著名演講家鄒越老師的《讓世界充滿愛》點燃了同學們的愛國情懷,18歲成人儀式讓同學們思考著青年人應肩負的使命和義務,抗震募捐活動體現著著同學們的拳拳愛心,走訪“革命之家”使同學們明白了什么叫獻身、正義,什么叫珍惜青春……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實施“四維育人模式”的進程中,我校收獲了喜悅和期盼。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是我們的最大收獲。然而,心育、情育畢竟是一個新的課題,它植根于人的頭腦中,既難看得見,又難摸得著,很難設計出具體的尺度和標準來度量,但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有一個度,這個度應該在哪里?在實際的學校教育過程中,這個度的具體行為標準是什么?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我們堅信,在全體二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使“四維育人模式”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成功拓展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新空間。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