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地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教育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永遠的學校。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礎教育。近年來,田村小學秉承“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成長為本,以學校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將培訓家長與培訓教師并重,舉辦“家長學校”,邀請家長和社區參與教育管理,全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了家校一體化教育,促進了學生全面而健康地發展。
一、家校培訓,提升理念
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非全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影響是不可輕視和無可替代的。學校教育是針對眾多孩子共同點的“普遍教育”,而孩子卻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家長對孩子的一對一教育是孩子個性成長的切實需要,為了教育好學生,必須首先教育好家長。
為了讓每一位教師都能轉變意識,統一觀念,學校每學期都會安排兩次專題課程,讓教師通過案例分析,正確認識教師在家校協同中承擔的重要作用,學習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引導家長參與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肯定家長付出的艱辛與進步,從而充分發揮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理念的提升帶來了教師的變化,教師的變化帶動了家長的提升,教師與家長的關系變得靈活、融洽了。
1.新家長課程
每年9月份開學前,學校都會聘請專家和優秀家長,為一年級新生家長舉辦“家長學校”,開設以“家校牽手,走進理想教育”為主題的新家長課程。課程共10課時,其5個專題分別是:“孩子入學,你準備好了嗎”“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生活中教給孩子學習數學”“培養良好習慣,奠定一生幸福”。培訓中,專家推心置腹、旁征博引,家長傾心聆聽、深切感悟、受益匪淺。培訓結束后,有的家長頗有感觸地說:“原以為孩子學習就是學校老師的事兒,想不到做一個合格的爸媽還這么不容易……”有家長慶幸地說:“多虧來聽了課,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上學了該怎么管……”實踐證明,有了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一年級新生入學的適應期明顯縮短。
2.家長常規課程
學校將“如何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怎樣愛孩子——學會與孩子相處”“呵護生命,關注生活”“學會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等主題,納入家長培訓的常規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家長進行交流,增強了實效性、應用性。
3.家庭教育研討會
學校定期召開家庭教育研討會,組織各年級家長代表就家庭教育中出現的難題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各種活動和各種途徑,積極為家長提供幫助,如在校園網上開辟“家庭教育”專欄,向學生家長開放學校閱覽室等。“一聘請、二輔導、三開放、四活動”的工作方式,使家長們逐步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每次家長到課率均達到95%以上。
二、共同參與,真情溝通
“校園網家校互動平臺”“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月”“家書月月通”及“親子活動”,共同構建了學校“一網四平臺”的家校溝通網絡,促進了家校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
1.“家書月月通”
為了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的工作,學校開辟了家校溝通的日常交流平臺——“家書月月通”,將學校每月工作開展情況以及下月工作計劃及時告知家長,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書月月通”還開設了教師評價、家長留言等互動版塊,其中教師留言部分,鼓勵教師根據孩子情況進行個性化使用,使家校溝通更具針對性。五年級二班的孫建秋老師還在此基礎上開辟了學生自我評價版塊,實現了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方式。
2.“家長開放月”活動
除了定期召開家長會外,學校把每年4月份定為“家長開放月”,4月份的每個工作日家長都可以走進教室,走入課堂、課間,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情況。活動中,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以及教師的教學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更身臨其境體會到教師工作的不易,每次活動結束,家長們總會在反饋表中留下真情感言。
3.“親子活動”
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不但培育了親情,更促進了家校共建。親子讀書活動中,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共寫讀書體會,營造了家庭書香氛圍;親子越野賽上,500多個家庭的家長與孩子互相鼓勵,你追我趕,在精彩激烈的競爭中充分展現了父母的榜樣力量;“快樂嘉年華”親子活動是教師、家長、孩子們永遠難忘的回憶;響應威海市創辦森林城市的號召,學校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創森林城市”的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參與社區環保,家長們以身作則,不怕臟、不怕苦的表現對孩子們的成長無疑是無聲的教誨。
4.“校園網家校互動平臺”
家長們在互動平臺上可隨時提出問題,由校長親自給予答復。這種互動與交流,使家校合作的意義更加彰顯,家校雙方在交流中探討,在探討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從而使家校協同教育得以持續、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家校共管,實現融合
1.“學校民主管理委員會”
“學校民主管理委員會”是家校協同教育網絡的組織支撐,分別由校委會代表、教師代表、家長委員會代表、社區代表共同組成,全面、全程地參與學校的工作。學校相關制度的制訂、重大建設項目等都要由學校民主管理委員會進行討論、研究。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視野的分析,使學校各項工作更加科學和完善,同時,也真正實現了開放辦學。
2.“家長愛心團隊”
“家長愛心團隊”是學校家長委員會工作的創新。2008年下半年,家長委員會發出倡議,組建“田村小學家長愛心團隊”,倡導家長們充分挖掘各類教育資源,與教師、學校合作,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這一倡議得到了家長的一致擁護,157名家長踴躍報名。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家長愛心團隊”分成圖書、路隊、分餐、環保四個職能小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不僅為學校減輕了工作負擔,更進一步密切了家校聯系,真正實現了家校融合。
2009年,家長委員會根據工作實際又提出了“家長團隊自制”的管理模式,即選舉出愛心團隊團長、秘書長,由家長委員會管理家長團隊的各項工作,使家長愛心團隊真正成為一支義務服務于學校的志愿者隊伍。4月,學校圖書室向社區開放,家長團隊積極地擔負起管理工作;5月,家長參與衛生監督、路隊護送;5月16日的親子嘉年華活動中,家長團隊協助教師安排規程、參與服務。各項活動使家長們增進了對孩子、對學校的了解,感受到了教師工作的辛苦,拉近了家長和教師、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促進家長在教育活動中形成責任感、義務感,形成了強大的家校合力。
家長委員會還充分利用家長團隊這塊陣地,充分發揮家長力量,和社區、企業建立聯系,為學生建立實踐基地,開展參觀、訪問、實踐等活動,將學生的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相連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2009年3月,五年級一班王璽義的媽媽聯系慈善團體為學校捐書一千余冊;三年級一班學生家長張玲發動家長團隊和孩子到威海兒童福利院做義工;四年級四班學生家長鄒明艷幫助學校聯系到威高集團參觀;五年級四班家長幫助學校聯系到高炮團進行社會實踐、軍民聯歡……
家校協同教育實踐,為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開啟了一扇智慧的窗口,在群策群力、互促共贏的友好氛圍中,學校工作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佳績,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
當然,探索家校協同教育的道路還很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只有緊密聯系、相互協調、理念合拍、有機融合,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共同為孩子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奏響愛的旋律。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高區田村小學)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