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廣民
上海的心理學專家調查檢測表明,約有32%的中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多表現為厭學、考試緊張、人際交往恐懼、單相思、出走等輕度的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會自殺。這一方面是由于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激烈的學業競爭和枯燥的學習生活所引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心理健康輔導。
一、教育中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每位中學生的腦海里都蕩漾著色彩斑斕的理想風帆。教師應該教育他們明確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樹立為祖國而學習,為改造世界而奮斗的志向。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們選擇了能最大限度地為人類工作的職業,重擔就不會壓倒我們,因為這重擔是為了所有的人做出的犧牲。這時候我們體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利己主義的歡樂。相反,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教師還應適時地教育中學生虛心在老師、父母的教育引導下,學會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把個人的學習、生活、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和人民的利益、祖國的前途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他們自身的發展就有了強大的動力,生命就有了靈魂,無論于什么事都會充滿著樂觀和自信。
二、教育中學生面對現實認識自我
人都有自身的價值。健康的心理不僅要求認識自己,而且要求對自己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就是坦然地承認和接受現實的自我,不要有任何的自輕、自賤、自憎。有的同學可能生來面容丑陋,或有某方面的生理缺陷,有的可能出生在一個不良環境的家庭,或進不了一所理想的學校而產生自卑自憎心理,由此動搖對生活的信心。這是一種不承認不接受現實自我的表現。
接受現實的自我,并不是提倡逆來順受,安貧樂道,消極地適應生活和環境,而是要求在接納現實的自我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去努力奮斗,鼓起和別人競爭的勇氣,像艾青在《光的贊歌》里寫的那樣:“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干。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有一次閃耀?!?/p>
三、教育中學生善用集體的力量促使自己的心理健康
調查表明,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往往人際關系較差,輕者自身有恐懼、孤立等焦慮感,重者則對他人有懷疑、攻擊之舉,這些消極情緒會使學生對社會適應不良。而具有健康心理的學生則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交往關系,受到他人的接納,在集體中被歡迎。建立良好的班集體,運用班集體的力量,是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在班級團結、友愛、互助、人融事洽的氣氛中,會使學生受到良好健康的心理氣氛的熏陶和感染。這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密切師生關系,為中學生創設傾訴的環境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道、授業,還要解除他們心中的困惑。這個困惑既包括學習方面的困惑,還應包括心理方面的困惑。實踐證明,師生關系極其嚴肅時,學生的心理話題是不愿意向老師講的,教師也無法進行疏導。因此只有密切師生關系,做學生的好朋友,學生遇到心理障礙時才能向教師傾吐,教師才能幫助他們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
五、教育中學生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學會自我保健
挫折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遭遇到阻礙或干擾,使他的動機無法滿足的一種情境,也包括因為動機無法滿足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緒狀態。
現在的中學生大都是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幸運兒,在生活的道路上很少碰到荊棘和坎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生活領域的擴大,社會責任的增多,在生活和學習的進程中同學們面臨的問題、碰到的挫折也自然地會多起來了,如果他們平時沒有心理準備,耐挫力不足,往往一碰到困難和挫折便會束手無策,感到苦悶、彷徨,以致心理失常。如有的同學僅僅因為一次考試失利,便垂頭喪氣,甚至走上輕生的絕路等。
中學生在遭遇挫折情緒波動時要學會用理智調節情緒,選擇一種正確的、恰如其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減輕或擺脫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的精神緊張,保持心理平衡??刂?、調節情緒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
1.宣泄
心里有了委屈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及時向老師匯報,向至親好友傾訴,接受他們的批評、勸導和安慰;實在無法排遣痛苦和悲傷,那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2.轉移
當遇到使自己生氣或傷心的事時,應盡快脫離引起生氣或傷心的人和事,或轉移話題,或做別的事情,把注意力引向它處,盡快把它忘掉。
3.沉思
遇到傷心、動怒的事,要冷靜思考、分析它的前因后果,審時度勢,設身處地,把事情看得遠一些,想得寬一些,情緒可能就會平靜下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