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映麗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英語教學來說也是如此。如何讓學生從上節課的思路中走出來,從課下歡快輕松的氣氛中振作起來,在新的一堂課上精力充沛、興趣十足,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導入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法寶,下面就實踐過程中所接觸和使用過的導入方法做一個歸納總結。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新課開始之前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將上一節課或者是前一階段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很快地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以達到再次鞏固與提高知識掌握水平的目的。
1.復習方法
可以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等。比如在復習單詞時,可以采用教師聽寫,學生在練習本或是黑板上版書;或者抽排讓整排同學回答教師提問;或是讓同學互相聽寫提問等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主動思考知道哪些詞是重點,哪些是常見常用的詞,哪些詞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同時又為這節課接下來的內容提供良好的課堂氣氛和知識準備。
2.復習內容
可以進行單詞提問,也可以進行語法語言點的提問,還可以就剛學過的文章內容進行提問,或者是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句子翻譯等。通過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對一些知識進行補充講解,然后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教學任務。
二、練習導入法
在這里筆者首先舉一個例子:在講The Wrong Kind of Small Talk這一課前,先與學生一起討論講解一篇閱讀理解練習,然后留出了三分鐘時間讓學生溫習這篇練習,在溫習前對學生說:“While reviewing the passage, think of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復習時想一想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些什么),三分鐘后就學生溫習的體會進行提問,普遍的回答是:通過溫習了解了一些單詞或短語的用法。然后對學生說出筆者對文章的不同體會就是,通過這篇了解了西方人說話的一些特點及部分文字的使用。這時有的學生脫口就說:“不好懂”,筆者回答:“差不多了。其實就是語言隱晦、不直接,要想理解好文章就需要對他們的習慣和風俗有所了解。”接下來簡單介紹西方人在進行語言交流時的一些特點,并立刻讓學生帶著這種“體會”重讀文章。結果證明學生對于文中語句的理解比以往有很大提高,而且還因此獲得了“成就感”,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故事情景導入法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故事題材的課文和內容相對較難的文章。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較容易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從而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還可以主動形成對于課文的內容、框架和思維的構建。
比如以The cat that vanish這一課為例,文章篇幅很長,語言句子很復雜,課本注釋中對這篇文章的難度是這么說的“above your present level of English”。所以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筆者先將故事梗概用學生熟悉的英語通過幻燈片呈現出來,學生通過閱讀這個故事梗概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掌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后,可以更好、更有耐心地閱讀和學習文章。
四、學生討論導入法
教師需要緊密結合課文,確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議題。這樣不但能幫助引入新課,還能激起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議論導入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適當的議論題目,讓學生圍繞這個議題展開討論。
例如在進行Saving the antelopes這篇課文的學習時,老師在屏幕上顯示出一張藏羚羊的圖片,然后讓學生進行“brainstorm”,想出與藏羚羊有關的英語單詞;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對想到的單詞進行匯總,篩選出可能會在課文中出現的單詞;五分鐘后,找幾組同學說出他們小組討論出的單詞并寫在黑板上,之后老師與學生一起就這些單詞進行熟悉辨認,這時就該引出新課來了;此時,老師通過幻燈將本課題目打出,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但可以對文章內容進行大膽推測,更重要的是把儲存在腦中的詞匯進行了一次搜索和激活,通過師生互相辨認單詞又加深了對單詞的識記和理解。
運用導入方法的關鍵是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轉到課堂上來,激發學習課堂內容的興趣。同時運用導入法時也要適合自己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各種形式的導入,讓學生“士氣”大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