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節奏差異導致大學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存在著“瓶頸”,這個問題在對英語交際能力要求提高的現狀下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當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雖然已逐漸重視語音教學,但往往更重視基本的發音和正音,而非節奏教學,盡管后者對形成正確的聽說模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開展系統地、循序漸進的節奏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合英語聽說的節奏模式,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口頭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漢節奏差異節奏教學節奏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01-02
【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rhythmic difference may lead to “bottleneck” against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oficiency, which deserves good attention from teachers. Nevertheless, the present instruc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lay greater emphasis on pronunciation and correction of mispronunciation, instead of rhythmic teaching, which prove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the suitable mode in accordance with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rhythmic teaching step by step systematically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to help students build up the rhythmic mode demanded in o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rhythmic differenceRhythmic teachingRhythmic mode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7年7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1],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書面目標。而當前高校大學英語聽說課中普遍采用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以聽記內容及做題為內容的模式,已經跟不上這樣的要求。學生和教師逐漸意識到正確的語音對于提高聽說能力的重要性,教師也開始在聽說課堂上插入語音知識和語音練習。
遺憾的是,目前的語音教學相當多的精力花在教授發音、單詞正音、句子升降調這些中學早就教授,學生一般也較熟悉的環節上,而對構成英語語流的重音、節奏群等知識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再加上漢語母語跟英語截然不同的節奏模式對學生聽說的影響,使相當多的學生,即使單詞發音和基本語調方面沒有大問題,也不能聽和說地道的英語。這成為影響聽說能力提高的“瓶頸”,也進一步影響實際溝通。
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在明確英漢節奏差異的基礎上,在聽說課堂上的語音教學中突出英語節奏的教學,讓學生有意識地克服漢語母語聽說模式的干擾,建立適應于地道英語的聽說模式,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聽說水平的提高。
一、英漢節奏差異對聽說習慣的影響
陳瑩指出:英語和漢語的節奏特征是相差較大的。前者遵循重音計時節拍,語流的節奏規律是“以重音為主干,輕音為陪襯,輕重音交替,且每個重讀音節‘等時距’地出現”。即“每一個重讀音節出現的時間間隔大致相等,而不管重讀音節之間的非重讀音節的個數”、“決定句子所用時間的是句中重讀音節的數量”。而后者“是一種音節節拍語言”,其相對于英語要豐富得多的音節聲調“具有辨義功能,聲調的作用比重音重要得多”。音節的輕重之分“遠不如英語那樣明顯、重要”、句子中“每個音節所占的時間大致相等……決定漢語句子所用時間長短的是句中音節的數量”。[2]這樣的差異導致在語流節奏劃分時,英語以重音為基礎,兼而考慮語義和語法,可將句子劃分成若干“節奏群”,作為句中停頓的依據;而漢語在重視音節長短的基礎上,以詞或詞組為單位,將節奏單位劃分為以兩音節占多數的“語節”來作為停頓依據。不難看出,重音主導英語語流,而音節主導漢語語流,漢語聲調的辨義功能比英語聲調要強得多。因此重音的凸現和辨認對英語聽說舉足輕重,而音節和聲調是漢語聽說的兩大支柱。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中國學生如果不改變漢語母語依賴于音節和聲調的聽說模式,直接將此遷移到英語聽說中,將不能適應,甚至造成提高水平的“瓶頸”。要不斷提高聽說水平,必須建立起適應英語節奏特點的聽說模式。
二、在聽說課上實施節奏教學的建議
1.培養學習英語節奏模式的意識
針對聽說課堂對節奏教學重視不夠,尤其是相當數量的學生并未認識到正確掌握英語節奏規律對提高聽說能力重要性的現狀,在實行具體教學計劃之前,有必要先普及英漢節奏差別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培養英語聽說模式,克服漢語母語干擾的重要性,從而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來配合以后的教學,掌握并運用英語節奏知識。教師可以集中講授節奏知識,輔以對資料的節奏分析,尤其是展現地道英語的視聽資料,并適當的結合與漢語資料的對比,讓學生初步養成學習英語特有的聽說模式的意識。
2.教材的選取
考慮到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教材應主要選取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節奏模式明顯的篇章。值得指出的是,所選材料應盡可能體現地道英語,又在語速和詞匯量方面不給學生造成負擔,如附上腳本的電視和收音機節目、影視片斷,書面材料最好附上地道英語的朗讀。而語速過于緩慢,不能體現節奏特點的材料,如某些教材中的課文朗讀,甚至對話朗讀,就不宜選取。教師需要謹慎判斷。肖燕麗給出了一種難度漸進的選取模式,即先選擇節奏感強、易誦易背的、較口語化的童謠和兒童詩歌,以便教學運作;待學生熟悉基本節奏后,再選取接近童謠的口語資料;最后讓學生練習聽說教材上的短對話和閱讀段落。她強調為了讓學生能明確節奏的處理,有必要在材料上標上節奏等語音符號,尤其教學計劃開始實施時應該標注詳細,待學生有了一定的節奏處理能力后再漸漸省略標注,留待學生自己處理。[3]
3.教學活動類型
可以采用口頭練習為主,筆頭作業為輔的模式,并因勢利導,穿插形成語流所需的音變知識。
(1)口頭練習
在對所選篇章辨明重音,劃分好節奏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朗讀,以及在此基礎上背誦,可以作為教學開始階段的學習模式。這個階段學生對句子和篇章的節奏處理能力較薄弱,是開始培養節奏模式的關鍵時期,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進行重音和節奏的辨析,最好多做示范,多領讀,讓學生跟讀。孫穎建議在節奏訓練中用打拍子來加深印象,每一次擊打代表一個重音,控制擊打的間隔,使間隔時間相等,讓朗讀順應這種節奏;要注意由易到難地給出一些節奏模式和相應的例子,方便學生總結規律。[4]
在學生對英語節奏基本模式有所熟悉后,可以讓學生就具有地道英語特點的視聽材料進行跟讀、模仿,篇章可以由短到長,循序漸進。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控制播放材料的停頓,尤其是長句,要在句中適當暫停以方便學生。這個時候對重音的辨別和節奏的劃分,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讓學生自主分析,教師輔助和糾錯。
在節奏模式基本建立起來后,可以加大練習難度。如即興對話練習,考查學生意思表達和節奏處理是否能結合好;如影視劇片斷跟讀,甚至配音練習,看學生能否按地道英語的要求說英語。
(2)筆頭作業
在建立節奏模式過程中,尤其是模式形成初期,有必要布置重音辨認和節奏劃分的筆頭作業,讓學生掌握并鞏固英語節奏規律。范定洪提出:根據已標明對話節奏的范例,來劃分另一則類似對話節奏的練習模式,可作為作業模式參考。[5]作業布置應同樣循序漸進,可以從短語、短詩入手,帶領學生劃分并朗讀,慢慢過渡到長句和篇章,并逐漸讓學生過渡到獨立完成。
(3)音變知識的穿插講授
這里音變知識主要指對形成語流起重要作用的知識點。除基本的重音辨認和節奏群劃分外,孫穎認為主要指連讀、弱讀、同化與省略等讀音技巧規則。[4]這些知識點獨立于單個單詞的發音和簡單句子語調方面的知識,對語句流動的作用不可忽視,掌握好可以使“語音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4]因此有必要根據教材內容穿插相關知識點。
其中弱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種節奏處理規則,沒有弱讀就無法實現非重讀音節音長的壓縮,從而無法保證“等時距”的節奏特征,就可能破壞一輕一重,輕重相間的節奏規律。因此弱式發音的概念必須在教學開頭時和重音與節奏一起講授,讓學生從起初就把弱讀作為節奏處理的一個基本因素,此后再根據教材講授和操練具體單詞的弱式發音。教師有必要給出常見單詞的弱式發音,供學生參考應用。貢欣認為,應該把常見五十多個單詞的強式和弱式發音都教給學生,讓學生重視弱式發音。[6]
4.教學時間安排
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課時較少,教學任務重,因此不可能像英語專業那樣安排整節的語音課。而語音練習較枯燥,練習強度也較大,一次課時間不宜安排過長。可以考慮以周為單位,一周安排一次課堂語音練習,每次最好不超過半節課,即20分鐘左右。
5.教學效果的評估
經過一個階段的教學后,學生的英語節奏模式建立起來,語感增強。這可以從聽和說兩方面體現出來。當下比較權威的英語四六級聽力題可以作為檢驗聽力能力提高的手段。而且學生比較關心四級考試,這樣也可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應試能力的提高,從而肯定所采用的語音學習方法,更加明確以后學習的方向。口語的測試還沒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全面展開,但社會上已有一些發展較成熟的口語測試,如托福、雅思和劍橋商務英語證書考試等都設有專門的口語測試,規定了較為科學的測試標準,教師可以借鑒參考。可以在教學開始前和結束后分別進行一次測試,通過比較測試結果來看教學效果。肖燕麗在語音教學開始前和結束一個階段的教學后分別對學生進行了語音測試。采用了句子和短文的朗讀并錄音分析的形式,其中后一次增加了直接引語材料。對學生的音素、重音、強弱讀、連讀、同化、節奏、停頓、語調都進行了分析,建立了語音檔案。通過比較兩次錄音分析來反映學生語音水平的提高。這也不失為一種較為直接的方法。[3]
三、結 語
當前社會對英語交際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聽說教學比以往更受重視,語音教學的迫切性進一步凸顯。而其中節奏教學雖然對形成正確的聽說模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有必要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開展節奏教學,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選取合適的教材,定期安排結合音變知識講解的語音練習和筆頭練習,并從聽說兩方面進行教學評估,幫助學生克服漢語母語的干擾,建立起適合英語聽說的一整套節奏模式,才能適應提高聽說能力的要求,從而真正有助于今后的溝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
[2]陳瑩.英漢節奏對比分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2(2):1~2
[3]肖燕麗.大學英語語音教學探索——一項節奏教學研究[J]. 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5):92
[4]孫穎.節奏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4):162~163
[5]范定洪.英語節奏模式教學方法初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6):56
[6]貢欣.漢英節奏比較——兼論英語節奏教學[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