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在語境的自覺運用、語義研究的新途徑、語境理論的應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但它的分析方法主張從外部世界即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系統和結構,忽視了內部世界和語言使用的獨特性,因此也存在局限。
【關鍵詞】倫敦學派語境理論重要貢獻局限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17-03
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在語言科學發展史上有其顯著地位,其形成和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弗斯、韓禮德均對語言學研究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但應如何評價其歷史貢獻呢?
在如何評價語言科學發展中產生的語言理論上,中外的語言學家羅賓斯和劉潤清都顯示出一種科學的態度。羅賓斯從語言學史研究的角度總結了語言理論研究存在的傾向——用現在的眼光評判過去,“努力認清過去如何演變到現在的情況,以及科學在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中的不斷變化的情況。應該盡量避免故意只選擇早期工作中可以同當代關心的方面發生特殊關系的那些部分。”[1]劉潤清認為西方語言學發展很快,流派層出不窮,分支也不斷出現。對這些不同的理論,應該采取的態度——先了解、研究,然后決定取舍?!霸跊]有了解之前就加以否定,這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只有在了解之后,才有取舍可言。對待一種理論,不應該只看它的實用性,還應該注意它的理論價值。有些科學的抽象對所處的時代沒有任何現實貢獻,而在百年之后人們才重新發現它的偉大意義。”[2]以上兩位專家的看法,都顯示出他們對語言研究的科學態度:還原歷史原貌,對語言理論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
一、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的地位與貢獻
我們要對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的地位和貢獻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就要研究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在語言學發展史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即倫敦學派語境理論有助于解決什么問題,在實際中解決了什么問題,以及自身還存在著什么問題。以便盡可能地還原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的歷史面貌。
1.語境的自覺運用
古今中外,人們對語境的研究可謂源遠流長。探討語境問題在我國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國外可上溯到古希臘時期。中外古代學者們很早就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語境思想,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自覺地把它們整理成系統的思想,甚至沒有明確地提出“語境”這個術語,只是依據自己平時說話、寫文章的經驗,寫下了一些體會。因此只能稱之為一種不自覺運用“語境”的思想。
1885年,德國語言學家威格納明確提出了“語境”概念,但并未引起廣泛的影響。1923年,經過長期的總結,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語境”概念,并明確指出人們在分析、理解詞義時要考慮“語境”。1935年,馬林諾夫斯基又提出了“文化語境”概念。弗斯在接受馬林諾夫斯基“語境”思想的基礎上,不僅修正了馬林諾夫斯基的缺陷,把“語境”分為由語言因素構成的“語言上下文”和由非語言因素構成的“情景上下文”,而且對“語境”的構成因素進行了概括,對人們在特定場合下的語言使用進行考察。這是語言學家對“語境”自覺運用的開始。韓禮德則在弗斯的基礎上,對“語境”的構成因素進一步整理概括,提出了“語域”思想,研究“語境”與語言系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語境”理論在言語交際活動、語言教學活動等實踐中的自覺運用做好了準備。
從古代對語境思想的不自覺運用到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在語境研究和應用上有以下幾個主要成就:(1)把紛繁復雜的語境用“兩分法”加以區分:馬林諾夫斯基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使語境研究做到具體與一般相結合;弗斯的“語言內語境”和“語言外語境”,使語境研究兼顧語言內因素和語言外因素。(2)把具體的語境因素加以概括。弗斯把“情景語境”概括為參與者的有關特征、相關事物、言語活動產生的影響三個方面;韓禮德則概括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話語方式的三個方面,使語境研究更加類型化,也使語境的運用更具操作性。(3)把語境因素與語言使用結合起來考察,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關系。
2.語義研究的新途徑
語義無疑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從語言的構成要素來看,無論按語音、語義兩分法,還是再加詞匯、語法的四分法,語義都是語言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層面或核心要素。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語義研究都比語音和語法研究要早得多,但在研究的進展或取得的成果上,語義研究反而緩慢得多。語義研究的困境或者語義層面研究的滯后,既有內因即來自語義自身的復雜情況給語義研究造成困境,也有外因即對語義的忽視和誤解。
現代語言學開山鼻祖索緒爾主張研究語言的內部要素、結構和系統,就語言本身而研究語言。這就使得語義研究在一種自閉的結構系統中進行。布龍菲爾德主張“依照嚴格的經驗主義(以人們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為依據,經過嚴格的解釋和實踐)?!盵3]他對于可聽、可說、可記的語音研究或者可說、可寫的詞匯研究很有把握,但在語言意義的研究上卻流露出了悲觀的情緒。羅賓斯認為,布龍菲爾德的悲觀情緒,“以及否認語義的分析會像語言形式的分析那樣嚴謹,結果使幾乎整整一代語言學家都忽視了深入的語義研究,甚至還把語義學排除在語言學家的主要研究之外?!盵4]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轉換生成語言學的創始人喬姆斯基注意到了上下文語境對符號轉換的制約性,但他研究的是純語言或理想語言,語言理論都建立在一個理想的基礎上。但是,不受空間、時間、社會階層等因素制約的所謂理想的語言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從語言學流派來看,以法國語言學家布內阿爾1897年出版的《語義學探索》為標記的傳統語義學,雖然從詞匯學中獨立出來,成為語言學的一門專門研究語義的分支新學科,但是僅限于詞義范圍。20世紀30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結構語義學,雖突破了傳統語義學的局限,但仍然把語義限定在語言系統中進行研究,對于語義進入交際后在語義層面發生的變化難以解釋。語義本身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學派自身的局限性使語義研究處于困境中,語義的深入研究需要新的元素的加入、新的理論的產生。
倫敦學派以實際應用中的語言為研究對象,并依此提出的語境理論無疑為語義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從馬林諾夫斯基提出“語境”概念到弗斯語境理論的建構再到韓禮德對語境理論的完善,語境理論把非語言因素引入語言研究領域。特別是馬林諾夫斯基和弗斯提出“語義存在于語境”的觀點,重視非語言因素即情境對語義形成的影響,為語義的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野:第一,對語義的再認識,從過去把語義看成所代表或者所指的東西,轉變為把語義理解成功能,即詞語及其組合的用法;第二,解決了以往把語言當作一種單一系統為指導思想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即同樣的語言形式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意義。
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從語義的形成入手,論證了語義同語境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并且結合語境對語義進行分析。首先,語境理論認可語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而語義的豐富性來源于語義構成因素的豐富性,即語義的構成一方面來源于語言形式,另一方面來源于語言使用的環境,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特別是社會、文化等非語言因素。其次,結合語境對語義進行分析,即考察語義,必須考慮語言使用的情境。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語境,對“語境”進行了抽象的概括,使語義的分析能比較全面地考慮到各種“語境”因素。最后,把語境、語言形式、語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和考察。結合語境對語義進行分析,不僅從理論上解決了語義深入研究的問題,而且在實踐中也證明是可行的。
3.語境理論的應用
倫敦學派語境理論不僅為語義研究提供了一條新途徑,也直接促成了語用學的發展。語用學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一門研究語言如何使用的學問,也有人把它概括為利用語境來推斷意義的學問。盡管人們對語用學的定義和范圍還有一些爭議,但是語用學研究都離不開語言使用的規律、交際的原則和語境因素的制約。重視語境因素的研究,是語用學這門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的一個重要特點。語用學和語義學雖然都是研究語言的語義,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同,語用學把特定的“語境”中的語言的意義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著名的英國語言學家利奇用兩個非常簡單的疑問句為我們直觀地回答了語用學和語義學在研究意義方面的區別:“語義學研究的句子意義是回答問題‘X表示什么意義(What does X mean)’,而語用學研究的話語意義是回答問題‘你說X是要表示什么意義(What do you mean by X?)’。很明顯,第二個問句中的X是被放在某一個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來考慮的,充分體現了話語的情景或語境對語用學研究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盵5]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為語用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資源。任何一種語用學,無論是普通的語用學理論研究還是具體的語言使用研究,離開了語境,就失去了考察的標準。
倫敦學派的語境理論不僅推動了語言學的發展,而且在其他的領域中如語言學習、翻譯、“人工對話”等方面也得到運用。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恰當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過去的語言學習,就是死記硬背語言規則,死背離開語境的孤立的句子,但是語法上規范的句子并不是在所有的場合中都適用,語言的使用要受一定的交際場合制約,也就是在什么樣的場合說什么樣的話,否則就如同在莊重的場合穿著背心,在非正式的場合中穿著筆挺的西裝一樣尷尬。語言使用者的言語交際能力培養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就只能淪為語法規則的“奴隸”了。現在,語言學習中盛行的情景學習法和交際學習法就是利用語境理論的成果,針對以往學習中不分場合的缺陷,提出的一個有效措施。它對于靈活運用語言,提高實際的言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翻譯離不開語境,這已成為翻譯界學者們的共識。因為翻譯時確定詞的意義,必須對具體語言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然后才能找到一種最佳的翻譯方式?!叭藱C對話”又稱“自然語言理解”,它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學會懂得人類日常的自然語言,從而建立人跟計算機之間用自然交談的模型。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個方面,這都離不開語境。例如,在漢語的語音輸出中,語境問題直接關系到輸出語音的識別度。
二、倫敦學派語境理論的局限性
首先,倫敦學派的語境理論,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探討語言的性質,分析語義的構成,認為語義的理解離不開語言的使用環境即“語境”。它對語境因素的概括、語境與語義結構的對應關系的研究都源于一個共識,這就是類似的客觀語境特征將導致類似的語言行為。這種分析方法主張從外部世界即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系統和結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忽視了內部世界,未從說話者個體的內心世界出發去探討語境與語言系統之間的關系。說話者作為語言的使用者,對語言的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忽視了語言使用的獨特性或個性,往往是一種語境對應一種語言形式結構,因而帶有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色彩。社會心理學家列文(Lewin) 認為“對語言使用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客觀真實的而是交際雙方所能感受的‘生命空間’(life space)。研究語境不僅需要從語境類型的角度進行,而且更需要從具體的帶有個性的語言行為深入展開”。[6]因此,在重視語言的社會過程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的心理過程,否則倫敦學派的語境理論在“認知語境”上就無法進行充分解釋。
其次,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對語境的研究以靜態研究為主,“人們把語境看做是預先確定的因素組合。”[7]即語境要素是先于交際過程而存在的,語境要素對交際雙方在語言使用上有制約作用,但這種制約作用是一一對應的。弗斯盡管認識到語境在語義生成、解釋上的重要作用,但對于語境的動態特征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韓禮德接過弗斯未完成的任務,在語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上,特別是在語境與語義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上進行了考察,但這種考察依然是一種靜態的考察:按韓禮德對情景語境的劃分,即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三個語境要素從言語活動的起始階段保持不變,從而保持語域的一致性。所以這種考察最多只能預測語言使用對語言形式的選擇,預測語言的字面意義,而不能預測語言的隱含意義。人們交際活動的情景中并不是語言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一直不變的或者孤立的,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這三個語境因素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斷調整,有時各自發生變化有時同步發生變化,從而對語言使用產生影響。
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在語境研究和語境應用上所存在的局限,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主觀的原因來看,倫敦學派代表人物對語言的社會屬性的認識,決定了倫敦學派從社會文化角度出發去考察語境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只能是從客觀存在的各方面的社會因素來分析各種語言問題,其理論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如語言使用時的心理因素。從客觀原因上來看,有兩個原因:(1)語境本身的復雜性,語境涉及語言的知識,語言的上下文、交際的社會文化背景,語言的使用者,語言交際的互動等因素。弗斯和韓禮德盡管對語境因素進行了概括,但還是有一些情景因素未能包含在其中并受到重視。(2)時代的局限,當時對語境的特征還未有充分的認識。
一種新的理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不是因為它能解決所有存在的問題,而是它能提供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夠在某一方面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語言的系統和結構,特別是長期困擾人們的語義問題,把非語言因素引入語言研究,拓寬了人們的語言研究視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語境、意義、形式三者之間的問題。分析該理論的貢獻,特別是歷史上的貢獻,以及它的局限性,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語境。
參考文獻
[1]R.H.羅賓斯著.簡明語言學史(許德寶、馮建明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2]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287
[3]R.H.羅賓斯著.簡明語言學史(許德寶、馮建明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33
[4]R.H.羅賓斯著.簡明語言學史(許德寶、馮建明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34
[5] 魏晏龍.倫敦學派對語用學研究的貢獻.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6
[6]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
[7]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