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天津市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互動模式”為案例,對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作了實證性分析,展示其生動而有深度的具體特征,為區域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一種戰略性的視角。
【關鍵詞】教育經濟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24-02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它產生開始就不可避免的與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與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可分割。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的發展和提高,人類社會在一次次的變革中不斷前進,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首先,經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經濟的發展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保障;其次,由于教育具有生產性,它通過再生產勞動力和再生產科學技術而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與發展主要取決于四個要素:一是勞動力;二是資本;三是勞動生產率;四是科技進步,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經濟增長。而教育對經濟的增長的作用也主要表現在教育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科技發展、生產管理現代化的促進作用。此外,教育消費對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一定的直接拉動作用。
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現在許多國家都把教育看做是一種生產事業,重視人才開發,大力投資于教育,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許多國家的經驗也充分證明,優先發展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是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前進的有力保證。這是因為教育的周期性長,未來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必須提前培養;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知識是生產體系的心臟和大腦,沒有科學的知識,就不能從事生產和發展生產,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因而,經濟要起飛,教育須先行,教育的發展要超前于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領導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不是等經濟發展了再來考慮教育的發展,為了發展經濟,必須先考慮教育的發展;辦教育要有戰略眼光,要有預見性,面向未來,根據若干年后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要來安排當前的教育;要在不影響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溫飽情況下,提高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使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超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速度;并要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去培養人,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去武裝學生。
天津曾是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比重較大,國有企業多、產品老化、包袱沉重。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這些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工業發展長期低位徘徊。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和重要港口,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1994年,天津市提出“利用8年時間將國有大中型企業嫁接改造調整一遍”的目標。如今,這個目標早已實現,工業轉型后的天津,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于是,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成為近年來天津教育發展的一大亮點。目前,天津市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在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家全力打造“經濟第三極”、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大背景下把握機遇,保持并提高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為實現這一目標,天津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系統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與創新,扎扎實實地進行教育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著力促進教育公平,事業發展實現了新跨越。僅“十五”期間,教育發展就躍上四大臺階:2001年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2002年基本普及了學前三年教育;2004年成為全國普及高等教育的第三座城市;2005年又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天津市的區域教育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3位。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各項指標如學校數目、在校學生數、碩士人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所占的比例都得到迅速提高。相應的,天津地區的GDP和人均GDP近幾年來都有大幅度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也增長顯著。根據教育生產函數的理論知識,我們知道由于教育對勞動的邊際產品有正的影響作用,從而對人們的收入也有正的影響作用,所以可以得知在現代經濟中人們的工資與其教育是成正比的;而對于那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們,他們能夠不斷積累知識資本從而提高其勞動效率。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動作用。
二、加快教育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1.把加快教育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的城市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天津這樣的老工、商、貿、港口城市煥發了新的青春。進入90年代,特別是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世界范圍內城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科學分析現代城市發展的趨勢,天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加快教育發展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的重大決策,響亮地提出:“教育興旺,天津興旺!”。在研究城市規劃、基礎設施投資和基本項目建設時,把教育發展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知識產業和關鍵的基礎設施,擺在適度超前發展的位置,使教育成為城市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和精神的支撐基礎。
2.把教育作為產業納入城市產業調整的變革之中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步伐和產業升級拓寬了教育市場,教育的產業特性日益凸顯出來。為此,發達國家的城市,例如美國的洛杉磯、紐約等,都曾提出教育是一種基礎產業的口號,并努力按產業的規模來發展。把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一方面要求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教育不僅要為科技、經濟提供知識和人才的支撐,而且要主動面向經濟、社會、科技主戰場,使教育成為融傳承知識與文明、培養人才、創造科技與經濟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現代產業。另一方面把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要求按照產業的有關規律和方式發展,促進教育提高質量和效益。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基地和科技成果的主要生產區,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2008年度天津市科技成果統計分析中,高校列入學校科學研究年度計劃的科技項目課題共7193項,驗收國家級科技項目88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31項。
3.發展教育事業的創新實踐
高等教育開始進入普及化階段。“十五”期間,天津市高等教育優化結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快,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高校新校區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商學院、農學院、財經大學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中醫學院、民航學院升級為大學。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普通高校在校生超過35萬,使天津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城市。
職業教育優勢明顯。天津市職業教育資源日趨優化,具有天津市特色的高標準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擁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3所、中等職業學校151所,其中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院重點建設單位2所,65所國家級、省部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4個國家級中、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超過12萬人,是2000年的3.6倍。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作為現代經濟和文化的樞紐,作為教育資源聚集和輻射的中心,科學技術化使現代城市奠基在工業化、信息化基礎之上,使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跨入一個新的時代。教育是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途徑,因此我們要抓住歷史賦予的新機遇,加快教育與城市發展的步伐,以教育現代化促進城市的發展,力爭到2010年,天津教育將基本形成高質量、均衡化的基礎教育體系,高標準的職業教育體系,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體系和開放靈活而富有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從而實現經濟、社會、教育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www.022net.com/2009/5-31/475469412655510.html
[2]林勇.我國教育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關系及實證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03(6)
[3]賈彥東、張紅星.區域性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財經科學,2006(3)
[4]劉麗娜.天津市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理論前沿,2007(1)
[5]陳海東.反觀現行經濟與教育關系的分析角度.當代教育論壇,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