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論文摘要作為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作者傳遞信息以及讀者接受信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科技論文摘要進行英文翻譯則是科技交流國際化的必然要求。目的論的翻譯觀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主張一切翻譯活動要以實現目的為出發點。在此理論指導下,開展科技論文的摘要翻譯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目的論科技論文摘要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35-02
一、目的論翻譯理論
目的論是屬于翻譯理論功能派的一個支系,該派于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學者中流傳,其主要倡導者為凱瑟琳娜#8226;賴斯(Katharina Reiss)、漢斯#8226;威密爾(Hans Vermeer)、賈斯塔#8226;赫茲#8226;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8226;諾德(Christiane Nord)。該理論它以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其理論支撐,認為目的性是一切行為的動機,宇宙萬物都遵循著這個原則。作為翻譯發展史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翻譯理論,目的論的產生為翻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將“目的導向”視為一切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目的導向是翻譯行為中的最高準則,即“譯、釋、讀、寫皆遵循某種方式,此方式可讓文本、譯本在其使用環境下運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譯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運作”。好的翻譯作品就是用譯者自己的話來表達清楚原來內容的意思,讓讀者能夠理解讀懂。在進行科技翻譯時,往往都是專業性很強、準確性要求高的翻譯,因此內容的準確性應該被置于首要核心的地位。
二、科技論文英譯常見問題
1.主觀上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翻譯重視不夠
標準的科技論文無論發表在國內還是國際性刊物上,一篇用于提煉文章主要觀點的摘要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不少科技論文作者對英文摘要的認識卻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不少人將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看做累贅或者裝飾,而很少從學術國際交流的角度來對待。從而致使摘要的英文翻譯成為事實上的“裝飾”,影響了原文意思的傳遞和科技交流效果。論文摘要是文章的內容不加詮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為了國際交流,還應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摘要是在文章全文完成之后提煉出來的,具有短、精、完整三大特點。摘要應具有獨立性的自含性,即不閱讀原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數據、有結論,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引用,還可以用于工藝推廣。其內容應該包含與報告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以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原論文全文,也可提供給文摘第二次文獻采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而論文的英文摘要則成為反應我國科學研究和雜志質量的水平,是世界了解中國學術水平的一個窗口,一次性出版物摘要的質量優劣往往是編輯們遴選論文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次性出版物摘要則主要用于方便讀者檢索文獻、收集信息,幫助研究者尋求新的研究領域,在一些特定場合, 如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之前投寄要發表的論文摘要將是會議組織者寄發邀請函的重要依據。因此,英語摘要宏觀上是國際交流的需要,微觀上則是決定論文命運的重要因素。
2.在撰寫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時無定位概念
英文摘要的撰寫是講究策略的。一般來講,摘要因論文內容的不同及閱讀對象的差異可分為只指出主要議題而不涉及具體研究方法和結果的指示性/說明性摘要(Indicative/Descriptive Abstract),力求完整準確地體現原文具體內容且特別強調指出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的資料性/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以及綜合上述兩種摘要的資料—指示性結合型摘要(Informative- indicative abstract )。通常情況下,向學術性期刊投稿,應選用資料性摘要;創新內容較少的評述性論文,可寫成指示性摘要;既想介紹主要研究結果和結論的具體內容,又想概括論文其他部分主要論點, 最好選用結合型摘要。如果定位不當,若把一篇創新內容很多、學術價值很高的論文配以指示性摘要的話,可能就會失去很多讀者,有時甚至會受到編輯的冷落。
3.翻譯摘要時隨意性大,缺乏規范性
目前,大多數作者在寫英文摘要時,都是把論文前面的中文摘要機械地翻譯為英文。這種做法其實忽略了這樣一些事實:首先,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機械翻譯所獲得的信息量并非完全對等,所以必要的內容上的增刪是避免不了的。另外,英文科技論文和英文摘要因其極強的專業性而無論在結構上還是文字表達上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套路。同時,中國作者在寫英文摘要時還要嚴格遵循國際標準化組織和相應組織與刊物的規定。另外,我國根據國際慣例和自身實際也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則,亦須遵守之。若忽視了上述的考慮因素,寫出來的摘要必然是粗糙的,不合規范的。
三、摘要翻譯技巧
1.時態選擇要力求準
摘要常用的三種時態有: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用什么樣的時態取決于時態的語義含義和論文中研究的具體情況。一般現在時有“現存狀態”或“客觀永恒”的含義,若作者要強調在現有條件下研究的目的與結果,那么用一般現在時態較為妥當,例如“本文采用探索性演繹和系統科學方法進行涉及研究:(1)……”的譯文為“The thesis adopts the deductive method and the systematic ways to study the following aspects.(1)……”,給讀者一種直接客觀的感覺。一般過去時是論文摘要中最常用的時態,因為過去時強調“某一動作已成過去”的含義,因而表明論文中的研究在撰寫論文時已完成。理工科的研究往往要借助于實驗、調查及推理等手段,摘要中使用過去式能增強論文可信度,使讀者感到作者的研究結論有理論和實證基礎。現在完成時的使用有助于說明研究進行的狀況,即研究工作一直持續到論文撰寫之時。可見僅在時態方面要寫或譯得準確,必須了解研究進行的真實狀態和寫作者要傳達的真實感受。
2.語態選擇突出客觀性
英文有兩種語態: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主動語態強調動作的執行者,而被動語態強調動作的承受者。兩個強調的對象不同,引起讀者注意力也不同,被動語態的使用易使讀者注意到“What is the research about?”而不是“Who does the research?”另外主動語態的使用,特別是主語為第一人稱時易增強文章的主觀性;而被動語態避免提及使用者,使文章顯得客觀可信。試比較下面同一摘要的兩種表達。
(1)“Numberous pleomorphic mycoplasmalike organisms (MLOS)were observed in ultra…”
(2)“I observed numberous pleomorphic my coplanar likeorganisms(MLOS)in ultra…”
讀(1)時,盡管讀者明白論文作者是實驗的執行者即observe 的施動者,但由于使用了被動語態避免提及執行者在人稱及數方面的內容,使讀者感覺到實現結果并不只是一個人的觀察,因而使摘要顯得客觀。(2)則突出“I”,這個頗有主觀意味的第一人稱單數代詞,使論文及研究在讀者心目中的置信度降低。當然我們強調使用被動語態,絕不是在排斥主動語態,主動語態確實有時比被動語態來得直接自然。我們只是強調主動語態主語的選擇應避免主觀性。請看下面的摘要譯文:
The author analyse the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nd industrial effects of advanced technological industry in Hangzhou.
譯者盡管沒有使用“I”(我)為analyse 的主語,卻用“the author”這個一般指第三者的詞來指代自己,這樣做誠然避免了主觀性,但卻使讀者不明白:這是作者自己對論文的摘要,還是別人寫的帶有評論性質的摘要?這時我們不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地譯作:
This paper analyse the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nd industrial effects of advanced technological industry in Hangzhou.
3.譯文句法上要考慮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際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受文化影響,即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制約語言的表達方式。翻譯既是源語言到目標語的轉化過程,也是文化及思維的轉化過程,所以譯文一定要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張思潔和張柏然從中西方第一哲學、人論及美學三方面為探索中西方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從而揭示出英漢兩種表達法之間的不同:漢語傾向于意合即不借助語言形式而依仗助詞和句子意義來實現意義的連貫,所以漢語形式較零散且語法呈隱性;英語正好相反,它講究形合、語言形式聚合且語法呈顯性。忽視這種差別會使外國讀者覺得不地道,如下例:
(1)用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列有一定局限性,構成指標可以改變這種狀態。
a.Using space array to substitute time array has limitation.
b. Compose Index(CI)would change this state.
顯然,a 和b 是由(1)直譯出來的,語法上沒有任何差錯,但是我們要譯成英文就是為廣大外國讀者提供方便,就要符合他們的思維習慣。a 和b 兩句靠“this state”而有了內在聯系,按漢語摘要我們應強調compose index的作用,而非a提到的局限性。故改為:
Complex Index(CI)would solve the problem resulting from substituting time array with space array.
4.措辭要兼顧文體色彩
詞與文體密切相關。我們引用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給文體下的定義“把恰當的詞用在恰當的地方”。這里應該強調摘要譯文要使用符合學術論文這種體裁的詞語,故要遵守以下原則:首先,避免使用口語體。例如“得到”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英語中至少有兩種表達:get 和obtain。如果譯者不辨詞的使用場合(get是口語體,obtain 是正式的書面語)在摘要中使用get,那么會使文章顯得過于隨便而缺乏學術論文應有的嚴肅性,在可靠性、可信度、客觀性等方面大打折扣。其次,要把握好使用主觀性詞語的尺度。一般情況下要避免使用沒有把握或猜測的詞語,如perhaps、maybe、probably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若我們在某些方面確實不肯定就要尊重事實。在討論(discussion)部分偶爾使用這樣的詞,可以給作者較大的余地。特別遇到論文答辯被問到有關問題時,答辯者可順勢回答“這是極可能的一種情況(結果或原因),我會進一步研究下去”,這樣既反映了事實,又不失為一種策略。
四、結 語
“目的論大膽地擺脫等效論的束縛,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以“翻譯目的為核心”,同時兼顧原文作者、翻譯發起者和譯文讀者多邊關系,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對翻譯進行解釋,為科技翻譯工作者確立了合理的翻譯理論架構。“功能目的翻譯理論”指導譯者從翻譯目的著手,擺脫等值翻譯或對等翻譯的束縛,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實踐中要嚴格執行科技論文翻譯規定,仔細分析原文結構,理順邏輯關系,按目的語的習慣行文布局,做到邏輯清楚、語義明確,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從而實現準確傳達信息,切實提高科技翻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范武邱.科技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王衛平、潘麗蓉等.英語科技文獻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3]黃振定.科技翻譯的藝術性及其藝術論[J].外國語,2001(1)
[4]張沉香.目的論在林業科技翻譯中的應用[M].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