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中需要不斷探討的一個永恒主題,文章試圖從人本主義哲學和教育思想出發,通過分析、梳理,探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師生關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
【關鍵詞】人本主義師生關系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58-02
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獨立人格、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核心要求,而我國教學領域長期以來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強調師道尊嚴、壓抑個性發展,雖培養出了大量的適應我國建設和改革初期需要的知識應用型人才,卻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形勢下對創新型人才的新要求。新課改是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發展趨勢、大量吸收科技文化社會哲學等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全面總結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的基礎上推行的一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深刻徹底的教學領域的變革,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和攻堅階段。目前全國正進入新課程的實施階段,縱觀歷史上的課改經驗,課程實施常常是決定某次課改成敗的關鍵環節,而教師因素又是課改的最終落實者,學生的發展狀況是課改成敗的最終評價依據。因此師生關系既是教學研究中的永恒主題也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點和要點之一。為了深入探析新課改下的師生關系,我們從人本主義的哲學背景出發分析新課改的師生角色定位。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至今,盡管對其論述的著作、文章很多,但就其理論基礎而言,至今仍爭論不定,其主要觀點有: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后現代主義、多元智能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等。分歧的焦點主要表現在知識觀和教育本質觀的不同,知識觀的分歧主要是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之爭(也有人提出用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來消解這種主、客觀知識的爭論),客觀主義認為知識的主體是客觀世界或客觀事物本身的屬性,主觀主義認為知識的主體是意識據以建構客觀世界的主觀意義,前者視知識為客觀映射于主觀的結果,后者視知識為主觀建構客觀的結果。這是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兩種不同的認識論立場。而教育觀的爭論表現為對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塑造人”還是“引導生成人”的不同觀點的分歧,所涉及的就是教育改革中一組重要關系——師生角色的定位。這些爭論焦點的背后反映的是當代西方哲學思潮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影響,從新課改的要求和課程實施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人本主義無疑是本次課改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下面僅就人本主義加以分析,探討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定位。
一、人本主義哲學概述
一般認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泛指一切從人本身出發來研究人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理論。人本主義以人為本體,認為人應該是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主體的創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認為事物的本質和意義是人賦予的,科學的方法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不能認識任何事物的本質,只有用知覺的方法,通過體驗才能獲得對本質的認識。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發端于19世紀20年代,淵源于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流行于19世紀50年代,由多種哲學流派組成。第一代是叔本華、尼采的意志主義;第二代是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與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潮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哲學流派是胡塞爾的現象學;第三代是海德格爾、薩特爾的存在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在當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義的哲學流派中,比較特殊的是新托馬斯主義和人格主義。
20世紀上半葉存在主義成為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中影響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存在主義的基本觀點:宣稱人是哲學的根本,“哲學就是人學”、“存在先于本質”、“個人自由選擇”等。它真正體現了對人的理解和尊重,認為人有絕對的自由,強調人要自由地進行選擇,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認為人通過客觀的手段所得到的任何知識都是假的,真正的知識是通過人的直覺而得到的,真理不是人們的發現,而是個人選擇的產物,對教育思想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及其學習觀
哲學是世界本質和一般規律的總體反映,它對一切具體科學和實踐活動具有普遍方法論的指導作用。縱觀歷史,大凡具有深刻的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無不借鑒了哲學和社會學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在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受人本主義思想影響,提出過各種人本主義教育學說,而興起于20世紀50~60年代,以羅杰斯和馬斯洛為主要代表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是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直接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和關心的是人的本性、潛能和價值,強調人的自我實現和獨立人格。認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人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并能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去發展自我、對未來做出能動的選擇;人性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人具有高于一般動物的心理潛能,這些潛能是人所特有的極其寶貴的內在價值,充分發揮潛能是人的高級心理需求,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實現這一目的就是“自我實現”;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有它自己的痛苦與快樂,人所表現的任何行為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決定的,而是發自內在心、出于當事人自己的情感與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與綜合性的選擇。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觀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發揮潛能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即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學會與教師和班級成員進行交往,闡明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境界。強調學習中人的因素,認為教育要做到:①尊重學習者。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習者的愿望、情感、需要和價值觀;②相信學習者。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環境;④教師必須是有感情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擔當起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學生助手的角色,讓學生覺得他是一個真誠的、可信賴的、有感情的指導者。
三、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要觀點及其對師生關系的定位
1.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要觀點
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現代西方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它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教育,重視人的價值,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人性、潛能的發展。其主要觀點包括:
(1)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關注和培養一個人獨特的發展,以促進人格發展為根本任務,幫助人達到它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即達到成人的自我實現。教育要以個人為本位,把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教育過程的自我選擇淘汰和“自我生成”、“自我創造”,追求獨立判斷、獨特個性和獨立人格的豐滿人性的形成。
(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人本主義認為人是他自己行為的決定因素,人不從屬于他的環境,而是可以對他生活的性質作出自由選擇。學校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努力適應學生的各種需要,最大限度地允許并提供學生作出個人選擇的學習環境,發揮他們的各種潛能,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
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在經驗中發現自己的東西,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馬斯洛曾指出:有必要讓人們學會直接地用新鮮的目光檢驗現實,而不是只研究別人的實踐結果,因為經驗是不可由別人代為獲取的。
教學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的,重視情感、動機和經驗等情意因素的重要作用,認為:“現代教育的悲劇之一,就是認為唯有認知學習是重要的”(Rogers語)。提倡個別化的教學形式和“非指導性教學”方法,認為“教師的基本任務是要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自己的好奇心”(Rogers,1983)。而非指導性教學的要旨在于,學生通過自我反省活動及情感體驗,在融洽的心理氣氛中自由地表現自我、認識自我,最后達到改變自我、實現自我。
(3)學生中心課程。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從中獲得個人意義。意義不是內在于教材之中的,而是個人賦予教材以意義的。課程的職能是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助于個人自由發展的、有內在獎勵的經驗。課程的核心是情感(情緒、態度和價值觀等)與認知(知識和理智技能等)和學生行動整合。這就必須讓學生本身成為課程的一部分,使課程內容與學生所關心的事情聯系起來,并讓學生參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而不是把學生作為課程傳遞的對象。主張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動機的需要、能力和態度等為基礎來組織課程。
學生中心課程有兩個基本特征:①課程的核心不是學科內容、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學生的發展;②課程內容不是既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變化而變化的。
(4)意義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與奧蘇貝爾的強調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意義學習內涵不同。它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與個體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左右腦共用的全腦型學習,是一種對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及未來行動抉擇發生重大影響的學習。人本主義的意義學習包括四個要素:①個人參與,即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兩方面)都投入學習活動;②自我發起,即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知識的動力來自內部;③滲透性,指學習的行為、態度及個性都會發生變化的學習;④自我評價,它是使學生自我發起的學習成為一種負責任的學習的重要手段。
2.人本主義師生關系的基本定位
現代人本主義教育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強調師生交流過程中良好的心理交互氣氛的作用,要求教師做到:真誠;認可;移情。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和努力建構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新型師生關系中,學生被看做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有主觀能動性和追求尊嚴、民主和自由的人,需要被理解、尊重和接受,應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教師要自我開放、表里如一,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以免在師生交互中造成學生精神上的種種威脅和挫折,使學生的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地發展。
教師應扮演促進者的角色,應從傳統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改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咨詢者。師生地位不是權威和依賴關系而是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的關系。教師應具有高度責任感,要創建合適氛圍,幫助學習者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為人們的學習創設了廣闊而自由的學習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了學習者的自主探索、自主發現、自由交流。為新課改中新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注 釋
①波普爾三個世界即:物理狀態的世界;主觀知識的“世界2”和客觀知識的“世界3”,其中“世界2”是“世界1”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的中介;認為可以從客觀知識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主觀知識的目的及其形成過程
參考文獻
[1]沈德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1
[2]鐘啟泉、張 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147
[3]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1:17~18
[4]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83~386
[5]毛亞慶.試論人本主義的教育圖景.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6
[6]何克抗.教育技術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17~18
[7]趙敦華.西方哲學的中國式解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8]丁冬紅.人之解讀——現代西方人本哲學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崔光成、邱鴻中.心理治療學.北京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鐘啟群、張 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