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形象為主體的具體生動的歷史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促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歷史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了解人類的過去;又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和歷史意識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使學生學以全面、辨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人類社會。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學方法的問題不僅僅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技術性、技巧性的問題,而且也體現了深層次的教學理念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幫助學生學好歷史,并促進其各方面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巧妙設置問題情境,有利于創新思維
歷史是回顧過去的科學,回顧過去的目的是要解決當前以及未來的問題,正所謂借古鑒今。但并不是所有的歷史知識學生都能懂,那些難以讓學生理解又不易講清的知識點,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教學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對突破教學難點有很大幫助。問題情境是把問題巧妙地隱含在富有啟發性的具體情景中,使問題含而不露。教師設計問題情境可以活躍學生思維,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打開層層思維的鎖鏈,獲取理想的結果。比如世界近代史《法國大革命》這節內容的難點“如何理解拿破侖對外戰爭兩重性的特點”時,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在我們面前有四種人:第一種是法國波旁王朝的殘余;第二種是法國的大資產階級;第三種是法國普通人民;第四種是被占領地區的廣大人民。學生進入情境,教師接著問:“這四種人對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分別持什么態度?”學生進行討論,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指出他們不同的態度正說明了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兩重性。這個教學難點也被突破了,同時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二、適當設計表演情境,有利于培養能力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突出能力的培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設計表演情境,對于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有一定作用。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學生自己進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歷史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內心的體驗。在世界近代史《美國南北戰爭》一課中,為使學生理解《解放黑奴宣言》頒布的作用,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個黑奴,看到這個宣言后,你決定怎么辦?這樣,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有說決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決定就地起義的;更有決定不露聲色留下來,等待時機的。學生們個個講得有聲有色,這樣,教材中的“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黑奴的革命積極性”一句的描述,學生們就理解得非常透徹了。根據教材需要,教師還可讓學生扮演某些歷史角色,把某一段關鍵的歷史情節表演給同學們看,以幫助他們理解教材。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設計表演情境,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合理利用語言情境,有利于陶冶情操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勝,才能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當教師講述仁人志士獻身祖國的英勇事跡,并且充滿敬意時,學生也會情動而相隨;當教師講述某些奸兇的與敵勾結、出賣民族利益,并且充滿仇恨和蔑視時,學生也會對其產生憎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就是教育心理學上所說的情感的感染性。比如,在講述《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主題時,我們可以用一系列的史實描述當時的歷史場面,以及運用電視劇中的《小兵張嘎》中的故事情節加以生動的講述,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因此,用語言描繪情境確有其感染性,教師的情感影響著學生的情感。
四、再現歷史情境,有利于激發興趣
情境再現教學法是一種既實用又見效快的好方法。教師可采用實物、圖片、錄像、投影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后果》一課為例,教師上課伊始就向學生展示一幅畫面以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隨之提出問題:誰知道這幅圖再現的是什么事件?事件的導火線?交戰雙方?有哪幾個主要戰場?結果怎樣?帶著這一系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以《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為例,教師準備好一段有關“渡江戰役”的錄像,上課過程中對學生說:“同學們一定很想看看當年渡江戰役時人民解放軍的磅礴氣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庇谑牵嗤瑢W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屏幕上。再現歷史情境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況。
綜上所述, 在歷史教學方法的問題上,我們特別強調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歷史方法,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將會給歷史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