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到底是什么?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就是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因而語言文字教學,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教育肩負的基本任務,這就使它具有明顯的工具性。于是近幾年語文考試,特別是高考,作為政府行為,具有神奇的指揮棒作用,本著“工具論”編教材、出試題;更有甚者為了更好地突出“工具性”,特地引進了“標準化試題”,把語文教學引進了“死胡同”。
閱讀教學也在“工具論”的誤導下,盡量擠壓了言語作品的情意面,專注于對其作品工具層面的肢解剖析,用冷漠的知識性分析取代了辯證的語言感受,用大規(guī)模的抽筋剝骨式條分縷析扼殺了語言的氣韻和靈動。所以,語文課堂上這樣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1)本文有幾段話?(2)這段有幾句話?(3)分成幾個層次?(4)某句的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么?(5)這個動詞用得好,為什么?好在哪幾方面?(6)這個比喻的本體、喻體是什么?誠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所言:“好端端的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若干習題,摳這個字眼,摳那個層次,文章的靈魂不見了?!庇行┘炎髅?,學生學過后對文章的脈絡、作者的寫作意圖、文中思想閃光點竟然不甚了了,腦子里如馬蹄雜沓,堆砌了許多字、詞、句的零部件,這個知識點,那個知識點,用以備“考”。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中學語文教育的困境,那么走出這種困境的出路何在?筆者以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中學語文教育的正確出路。這才是語文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我們不應該丟棄的,教材中的任何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tǒng)一體,不可分割。因而教學生語文,不僅應該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還應該滲透著認識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在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總目標是基于人的終身需要及和諧發(fā)展所應具備的綜合語文素質而提出的,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偰繕岁P于對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體現(xiàn)語文教育繼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吸納西方優(yōu)秀文明,體現(xiàn)語文教育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視野以及語文學習與文化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要求“教材體現(xiàn)時代特色和現(xiàn)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文化,從其廣義來說,是指人類有史以來一切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合。以人教版7~9年級語文實驗教材為例,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力圖構建語文文化綜合實踐體系,體現(xiàn)了濃厚的人文色彩。這套教材按人與自我(人類、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與社會(社區(qū)、群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等)三大板塊組織教材。教材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運用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這里的“生活”,應包括社會、自然及自我。以往的教科書主要體現(xiàn)的是“社會”和“自然”,而且很多選文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自我”這一部分就更顯得薄弱了,這顯然是不完整的。新編語文教材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來組織單元,打破了以往教材按文體、體裁組織的體系,構建了新的完整的人文體系。
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墩Z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課程標準從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融合了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目標,而在每個方面都體現(xiàn)出對文化的要求、對培養(yǎng)人的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要求。如學生學習識字寫字,就滲透了對人的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要求。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同樣可以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通過識字寫字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分別提出:“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yōu)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所以,語文課改中并沒有丟棄語文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只是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文化知識教育,語文教材匯集著人類文化中種種最基本的知識,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等社會科學,甚至各種自然科學知識,語文教育應承擔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培育文化精神的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它的目的是能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xiàn)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熬C合性學習”無疑提高了教師教學的開放性和彈性。教學要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重視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和運用。語文教育成為一種泛文化的教育,語文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念,教師的學習要在繼續(xù)保證學科專業(yè)知識這一“主食”的基礎上,大力補充各科文化知識“雜糧”,成為一專多能、視野寬闊且具有深厚文學功底和文化素養(yǎng)的“雜家”。
推進課程改革,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育的理念、教師的角色開始發(fā)生變化,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育呼喚高素質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文化的積累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教育中的文化積累,應包括兩個方面:一要重視教師文化的積累,二要重視學生文化的積累。只有師生共同積累,語文教學質量才能水漲船高。試想,語文教師不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注重文化的積累,甚至僅憑幾本教參“打天下”,在如此荒漠的文化心靈中怎能生長出枝繁葉茂的語文教育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