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運用多媒體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可以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審美的感受力、審美的想象力、審美的鑒賞力和審美的創造力。
【關鍵詞】多媒體學生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070-01
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發現”是一種審美能力的表現。艾中信也曾說:“不培養美的情操,不可能形成一個時代藝術的高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教學理念,可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這幾年,在語文教學中,本人借助多媒體,集形象性與直觀性為一體,互動、交流、展示,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培養學生審美的感受力
多媒體中,光學媒體是人的眼睛的延伸,音響媒體是耳朵的延伸,聲像媒體是眼和耳的共同延伸,電腦是人腦的延伸。多媒體的應用,能大大延伸人的學習功能。[1]而文學作品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主要是通過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的。具體到語文教學,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整體形象美,從而進行欣賞。多媒體的運用,充分發揮了這一作用。譬如在教學《巍巍中山陵》一文時,課堂上通過視屏展示臺展示多幅有關中山陵的圖片,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山陵的雄偉美麗,并請參觀過這一圣地的學生向大家介紹參觀后的印象,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孫中山先生偉大的人格以及園林設計者的別具匠心。
詩歌閱讀與理解,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精煉語言所塑造的優美形象以及所蘊含的深刻的意境,學生若不借助形象感受,很難讀懂作品。運用多媒體呈現物象、展示風景,解讀作品,這是學習詩歌比較好的做法。如教學《沁園春#8226;雪》時,用視屏展示我國北方長城、黃河、高原、草原等景色的畫面,讓學生領會詞中所描繪的場景的壯闊、色彩的瑰麗;播放作品范讀錄音,學生在聽讀中,感受到了詞中所蘊藏著的磅礴氣勢,體會到詞的韻味和作者的情感。學生進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了情感上共鳴,加深了對詞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二、培養學生審美的想象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與活生生的思維如同太陽與花兒一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2]想象是審美活動中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不只讓學生被動接受美的熏染,更要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再創造”。從教材看,課文本身就潛藏著一種感染、誘發的力量,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富有色彩、聲音、形態特征的詞句和文段,依據學生的認識和體驗,調動各種感官,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無聲的文字中解讀出一幅幅有聲、有色、有形的畫面來。
如教學《西江月#8226;夜行黃沙道中》,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聽夏夜蟬鳴蛙叫的錄音,觀看月朗星稀、風起云涌,暴雨初至的夏夜景色的錄像片,要求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內容,想象一下:這是什么季節的晚景?夜晚,走在鄉間小道上,聽……看……天邊的云兒忽然間鋪滿了天,幾滴急速的雨點,是否喚醒了你,得找個地方避雨。瞧,那夜中雨景。這景致美嗎?面對這美景,你的心情怎樣?爾后引導學生閱讀詞句,在體會精美的語言所塑造情境之美的同時,也讓學生領悟到優秀作品不僅來源于對自然和生活的觀察,更需要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對所見所聞所感進行加工整合。
三、培養學生審美的鑒賞力
錢鐘書曾說:“理之在詩,如水在鹽,蜜中花,體慝性存,無痕有味。”[3]錢老告訴我們:審美活動在感知、想象感性形象的同時,更滲透著理解和鑒賞的因素。因此,引導學生鑒賞作品,著力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個性鮮明而又復雜的人物:在魯鎮,他是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言談文白相雜,善良中藏著丑陋,可憐里包含著迂腐,直率的讓人討厭。他值得同情又讓人生厭。教學中,如果我們引導學生簡單地做出“孔乙己是好人還是壞人”的結論,顯然談不上對這一形象的真正把握。引導討論:孔乙己若生活在當代,會是怎樣的境況?再讓幾位擅長繪畫的學生,根據同學們描繪畫出新的孔乙己肖像畫,并制成幻燈片用視屏展示,引導與課文中的孔乙己肖像對比。活動中,學生認識到孔乙己的悲劇就是社會的悲劇,進而學生對孔乙己這一人物達到了真正的鑒賞。
四、培養學生審美的創造力
培根說:“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4]大哲學家的話啟示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鑒賞力,而且更應該注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語文實踐活動課上,我引導學生設計既經濟又美觀的我校簡陋操場的改造方案。課堂上,學生們將課前繪制的草圖拿出來,自由分組,討論修改;每小組制作一張方案設計的幻燈片,準備好解說詞;小組代表走上講臺借助視屏展示方案,并解說設計的理由。比較優劣,品評推舉,完善方案,參與、交流、合作、探究,學生們盡情地釋放著創造美的火花。
借助多媒體,堅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看投影片顯示的畫面情景,感受錄音傳遞的意境,讓學生、作者、作品,產生共鳴,欣賞課文的優美、動人的意境。借助圖像信息,把學生的美好感覺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探究、交流、感悟的過程中,點燃學生創造美的火花,在感受和鑒賞課文所蘊含的美的同時,使學生的自我個性美的思想和能力得到培養,新課程中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審美情感與能力的培養目標就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3):317
[2]教育的藝術.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1
[3]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1):149
[4]培根.培根論人生.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