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要避免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作文水平。為此,本人根據學校課題小學實效性寫作教學策略研究計劃,制定了三年級“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這一研究方案。
閱讀與寫作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之一。本人認為,如果所有的講讀課僅讓學生讀讀課文,談談對課文的理解,那收獲將是片面的、局部的。相反,如果在講讀課文時,教師根據不同的課文,找到某個寫作的訓練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填補課文的空白,效果就不同了。一方面,從學生寫的片段,可以看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反饋方式;另一方面,這種片段練習,讓學生從小處著眼,聯系上下文來寫,學生不會無從著手,畏難情緒較小。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覺得寫作不是件難事。
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崔巒同志也說:“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閱讀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如何結合這兩種能力,才能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輕松寫作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結合閱讀,讀中仿寫
作文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傳統的做法就是“練、練、練”。但是,學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沒提高多少。這無疑是我們教師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師生“束手無策”變為“有章可循”,使文章由無序到有序。我認為要加強閱讀教學,通過閱讀中的學習,學會寫作的方法。因為讀是知識的積累,是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認識能力。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所以,加強閱讀是重要的,從讀學寫更是重中之重。例如:從課文中學習連句成段的方法。剛剛接觸作文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往往沒有順序或重點。我們應注意從有關課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寫法的段落,指導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寫片段作文,減緩作文坡度,讓他們逐步掌握連句成段的方法和規律,形成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調動學生作文學習的積極性。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在上完這課后,我要求學生模仿《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寫法按照時間順序寫一寫家鄉的田野。結果只用了一節課,大部分的同學就寫出來了。
二、強化閱讀,讀中學寫
有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強,為什么作文還是平平呢?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練筆少,閱讀知識得不到鞏固、運用,造成了讀寫分離。雖然讀是寫的基礎,但有了這個基礎不見得寫作就沒問題了,如同有了豐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樣。讀和寫屬于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要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必須要讓寫的訓練擠入閱讀課堂,推行以訓練為主,在寫中鞏固閱讀知識,以促進兩種能力的轉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發現典型處,設計寫的訓練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他們的抽象邏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聯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學生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寫作,只能是“空中樓閣”,不夠現實。
根據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閱讀課時,盡量發現一些構段方式較典型的段落給學生分析,并讓他們“照葫蘆畫瓢”進行仿寫訓練。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六自然段,先用一句話概括“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接著從鳥的天下——樹多(成為鳥的天下的原因)——鳥多(樹多鳥必然多)——鳥蛋多(鳥多鳥蛋必然也多)——鳥糞多,使人確定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我分析完段落,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段落結構特點后,我又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特點進行寫段的訓練。之后,我又擴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運用此法去寫任何一個他們喜歡的人物或小動物,把人物其中的一個特點或性格品質寫具體;把小動物(2)我的( )真( )啊!
在語文課文中,還有很多典型構段形式,有總分總結構的,有分總結構的,還有的是中間過渡段。遇到這些典型處,我都會及時地引導學生“畫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我也會引導學生說上一兩句。如本篇課文中要求用“甚至”造句。“甚至”是一個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就隨即設計了這么一個練習填空:
(1)教室里非常安靜,甚至____。
(2)小紅檢查作業可認真啦!甚至___。
這個練習使學生一目了然的知道該怎樣造句,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詞的用法。
通過這樣有步驟的從讀到寫的訓練,有效地形成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使學生寫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尋覓對話處,增加寫的訓練
人物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語言前加上適當的提示語,那就給讀者打開了一個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尋找這個“窗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在上《小攝影師》一課,講到“高爾基告訴秘書: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兒就一定讓他進來”時,我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會來嗎?并增加了這樣的練習:
當他們再見面時,
高爾基激動地說:“……”
小男孩興高采烈地說:“……”
學生通過此項練習了解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深深的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抓住空白處,擴展寫的訓練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巧妙恰當地進行拓展練筆的訓練,既遷移了知識,又聯系學生實際,培養了學生能力,凈化了學生心靈,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給予樹》一課是一篇愛意流動的課文,在文章的結尾,在感悟語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語境,領悟文情,理解教材內涵之美。教師動情地引導:在金吉婭的幫助下,圣誕節那天晚上,那個小女孩收到她曾一直盼望的洋娃娃,當得到禮物時她心里肯定既高興又感動,或許今年的圣誕節她過得最快樂,假如你是這個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些什么?寫下來。有的同學這樣寫道:“金吉婭姐姐,謝謝你讓我在圣誕夜收到了我心愛的洋娃娃。我會將它帶在身旁,也會記住金吉婭姐姐給予我的愛,等我長大了,也要把自己的愛獻給更多的人……”學生與教材進行了生命的對話,在對話中還原了人性之美,明白了使別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道理,進一步豐厚文化與精神底蘊。
三、訓練朗讀,讀寫結合
以讀代講,讀寫結合。例如《盤古開天地》一課第四自然段的教學:
師: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變成了世界萬物真是神奇。怎么讀才能把這段的特點表達出來,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著練一練。(生自讀課文)
師:我想為同學們服務(朗讀)一次,請你們欣賞。
(師配合畫面聲情并茂地朗讀,把學生帶入那令人震撼的情境中)
1.將本段文字變換方式呈現
師:這段文字短句整齊,節奏感很強。我們來合作,我讀前一個短句,請同學們接讀后面的句子。(出示“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學生接讀后面的句子“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以此類推完成第一次的文本建構)
師:我們的初次合作非常愉快,請留意老師又把這段文字變了一下,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回你們先讀,我來接。
(出示“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學生讀后教師接后面的句子,讀“是他呼出的氣息”,以此類推完成第二次的文本建構,然后指名學生讀整段話)
2.讓學生進行創作性地編寫
師:想象得多奇妙呀!讓我們也來插上想象的翅膀,進行一次飛翔。(請學生進行創作性的編寫,為其提供一個思路: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樹木上,這樣就能摸摸盤古的汗毛……)
(請學生補充下劃線處缺失的內容)
他的頭發飛上天空,變成了( )
他堅硬的牙齒和骨骼()
他高大的身軀()
他的最后一縷目光()
孩子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寫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交流時你爭我搶,都愿意把自己的語句展示給全班同學。
由此可見,讀和寫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寫作水平。閱讀能力提高了,就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如何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從而攝取文章的語言精華和表達技巧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這便是閱讀提高了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觀察、去表達,使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更具體、更實在,比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提高了一步,再去閱讀又有了新的提高,這樣,寫作又促進了閱讀。這也是我們教學中的傳統經驗。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兩句話充分說明“多讀”、“熟讀”對提高寫作水平有極大的幫助。葉老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種正確對待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經驗我們必須吸取。
閱讀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一扇扇窗戶,應該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從自由自在的游戲、玩耍中進入正規的學習生活,更要讓他們感受到書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新教材已為學生感受閱讀樂趣設計了許多平臺,我們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積極創造條件,有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享受語文、享受閱讀,讓閱讀課堂成為快樂的天地,讓寫作成為孩子展示自我放飛個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