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過程。”積極營造對話氛圍,創設對話情境,提供對話舞臺,組織對話教學,在對話交流碰撞中體驗一種生成的快樂,這是閱讀教學新的理念,也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好途徑。
一、融入角色對話,加深理解體驗
注重感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一項要求。這一要求,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對長期流行的理性化閱讀分析傾向的糾正。在閱讀教學中,創設角色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角色,展開對話,能縮短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使學生進入語境,與“文本”對話,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中,文中有一句話是:“劉老師每一次旋轉,都引起孩子們一次激動的心跳”。
師:同學們,如果此時此刻你是坐在劉老師課堂上的一名學生,看到老師這樣的旋轉跳躍,為你們板書,你會想些什么?
生一說:“我會很擔心,怕老師會摔倒!”
生二說:“我很感動,劉老師失去了一條腿,完全可以坐著上課的,但是他為了更好地教我們,這樣一次一次艱難地旋轉跳躍,這樣一個動作對健康的老師來說很簡單,但對我們的劉老師,是多么艱難啊!劉老師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他愛我們!”
生三說:“劉老師每跳一次,我的心都跟著揪一下,我又擔心又害怕又感動,很想對他說:‘劉老師,您坐著上課吧,我們會很認真聽講的’……”
教師這個時候相機總結:“是啊,這些情感融合在一起,就是孩子們激動的心跳啊!”
從學生滔滔不絕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設身處地之后,已感同身受,這種感受化作了鮮活、生動的充滿靈性的話語。可見,把學生引入角色情境,在角色情境中進行對話,使學生從旁觀者變為當事人,這樣就能縮短學生與文本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走進文本,與作者或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對文本產生真切的感受,實現體驗的升華。
二、聯系生活對話,體悟言語內涵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原則明確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生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跟我們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啟動喚醒相關的生活體驗,可以為更好地體悟文本的內涵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營造對話場,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語言庫存與文本融合溝通,產生對生活的新體驗,促進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獲得新的發展。
我在執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品讀文中四個表示“哭”的詞語(啜泣、嗚咽、哭泣、抽泣),從而指導朗讀。
教學環節如下:
(教師板書啜泣、嗚咽、哭泣、抽泣四個詞)師:這四個詞都有“哭”的意思,但是它們的程度又各有不同,誰能來比較一下。
生:比較。
師:看來,他是哭得越來越厲害了,而且是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害怕,越來越痛苦了!
他為什么哭得這么厲害,感到這么痛苦呢?
生答:因為他以為自己快要死了!(此時的回答,學生顯得很平淡,顯然是沒有體會到這個“死”字的分量)
師:我們不妨聯系一下自己,阮恒也只是一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他和我們一樣,有多少快樂的時光值得回憶,有多少美好的夢想值得憧憬,而現在,他以為自己就要死了,此時此刻,阮恒會想到些什么?
生一:他會想我還很小,我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吃過、玩過……
生二:是啊,我的成績很好,我以后還要上大學呢,不能這么小就死了呀!
生三:我還有遠大的理想沒有實現呢,我以后是想當工程師的……
生四:阮恒是一個孤兒啊,也許他的爸爸媽媽正在找他呢,若好不容易找到這里來了,但是發現他的孩子已經死了,會多么傷心啊,阮恒就更可憐了,他再也看不到他的爸爸媽媽了!
……
這時候,教師動情地小結:“是啊,這怎能不讓他感到害怕、感到痛苦呢!誰能夠用你的讀,把我們帶進阮恒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痛苦。”
……
學生在體驗中表達,又在這種個性化的表達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使想象更為豐富,感受更為真切。可見,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憑借,以學生的人生體驗為依托,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涵,為個性化閱讀提供可能。
三、鼓勵質疑對話,推進思維深入
個性化的閱讀教學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究。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讀中生疑、質疑、釋疑。抓住疑點,作為話題,激起學生的閱讀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
我曾聽過一位老師教學《白楊》一課時,為了加深體驗,引發探究興趣,課堂中出示課件——荒涼單調的大戈壁灘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楊。這樣蒼茫渾黃的背景襯托出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神韻,通過對比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意境,迅速喚起了學生的內在審美需求和對白楊的崇敬之情。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拉近了學生與文章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自然而然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然而也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茫茫的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為什么白楊卻長得這么直,這么高大呢?
這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也是學生此刻強烈的需求,也是需要探究學習的目標。就在學生處于這種狀態時,給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多么___的白楊啊!____
此時的學生,認真閱讀,大膽揣摩,積極思考和探究,在自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感悟,重組新知識,深刻領悟出白楊的品格:白楊就是這么直,這么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樹干。不管是風沙還是雨雪,不管是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
例如我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抓住了一個問題“阮恒在獻血的過程中,為什么會有這樣一些神情、動作的變化?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還有《蛾眉道上》一課中的“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正是這些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各抒己見。
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些教學中,教師都抓住疑點契機,提供機會,組織討論,適時點撥。激起學生的閱讀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活動”。閱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學生的自我領悟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對話”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對話”的課堂,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使學生自己的個性與潛能獲得最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