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 察
教師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并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無論在《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同時,將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簡要而持續的記錄,對于教師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二、訪 談
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并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
三、問 卷
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取得的成功,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
四、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
五、兒童作品分析
通過對兒童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展狀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帶來了學生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樣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完成的各種作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和進步;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交流和比較中進一步學會學習。
六、描述性評語
對于學生的表現和作業,通過描述性評語給予評價,能夠發揮分數或等級評價所無法達到的作用。描述性評語,教師可以詳細具體地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更可以明確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學生的錯誤和不足。評價的過程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更有助于引導學生自我的全面反思。
七、學生自評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者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小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教師在學生自評時要注意指導和幫助,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將評價的重心指向學習態度、過程及結果,而不是只關心具體的成績和表揚。
八、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除了具有與學生自評相同的優點外,還能夠使學生加強與同伴的交流,體驗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但是,由于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小學生的相互評價很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偏離評價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且善于引導,使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為他們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賞的過程。
九、個案分析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個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選擇個別典型性的作業或成果,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分析說明。
十、書面考試和測驗
相對而言,《品德與社會》中有大量的知識學習,因此,傳統的書面考試和測驗也仍然在評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書面考試和測驗,要避免死記硬背,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要追求測驗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體現靈活多樣。此外,要控制書面考試的次數和容量,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出現。
〖附:案例〗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積累評價的信息資料。
為了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指導每個學生,我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綜合運用了“觀察法”、“作品實績法”以及“游戲式測評法”,來掌握學生的“知識、技能、感情、身心的傾向”的發展狀況。每次活動后,我在“教學后記”中將孩子們最重要的語言和行為的要點記錄下來。比如:調查“綠色食品”時,一(2)班的范志豪小朋友成功地為教學拍攝了一小段錄像,老師的表揚使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改往日“湊合湊合”的活動態度,十分投入地參與小組討論,在活動中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每次活動中我都保留了類似的“逸聞記錄”。本期,孩子們人人都有一套與課程活動相應的配套作品材料。每次完成作品后,我都會讓他們進行口頭的自評和互評,我也會蓋上不同的小印章表明我對他們作品的看法。這些作品作為“標本”被保留下來,成為“能夠觸摸得到”的證明孩子們成長的實物。
期末,我校就“美麗的季節”這個主題,“品德與生活”和“藝術”兩大課程聯合進行“游戲式測評”。我們發現,這兩門課程在“季節變化”主題方面交叉的內容多,完全可以就一個游戲主題從不同角度考察學生的發展情況。游戲測評分班進行,每班圍成一個馬蹄形,被測評的孩子在馬蹄中心。主考老師親切地與他們交談,從談話中引出測評題目。現在,我試舉一例再現測評的過程:
“龔媛,你好!你平時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小嘴那么會說話。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也一定很棒!”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呀?”
“夏天!”
“為什么呢?”
“因為……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
“是嗎?能說說有哪些好吃的嗎?”
“有冰淇淋、荔枝、芒果、西瓜、哈密瓜……”
“哇!說得老師都想流口水了。那么,有哪些好玩的呢?”
“可以游泳啊!”
“你會游泳!太棒了。會蛙泳嗎?”
“會,我還會仰泳!”
“你把教室想象成游泳池,表演一下游泳好嗎?”
“你的動作很標準。你這么喜歡游泳,一定知道游泳時要注意的事項吧!”
“我知道……下水前要做一會兒運動,不能餓著肚子游泳。我們在水淺的地方游,要讓大人看得到……”
這樣,我們以一個相同的主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學生。測評結果用一句描述性的評語記錄在“可愛的生活樂園”綜合評價表上,作為判斷學生發展狀況的參考信息。
每一位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關注兒童的態度,留心觀察兒童對活動的積極性、專注的程度、喜歡的程度,對周圍環境中重要事情、現象的關心程度,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現等;(2)在活動中關注動腦筋的程度,是否愛琢磨、愛發表意見、愛出主意、愛想辦法,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應用學過的知識或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是否能想出各種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途徑和辦法等;(3)在活動中與他人合作,是否能與同學、老師討論或商量問題,是否友好地與同學合作、有問題時能否協商解決,能否主動地爭取別人的幫助等;(4)活動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是否掌握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操作、表達所需的各種技能的程度。關注以上的幾個方面學生的程度和變化,就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