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體現創新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素質有著獨特的優勢,如何在教育中搶占制高點,充分利用它的優勢,實施創新教育是擺在每位計算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以教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抓住每一位學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勵。
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讓學生學會使用與掌握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信息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操作實踐,培養學生計算機創造性學習能力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軟件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連接能力,制作多媒體課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對于高中生來說,教師手把手地教,只能讓其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教師教給學生方法,放手讓學生獨立去操作,去探索,或者讓優生教差生,有時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頑強學習的毅力,還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不但在計算機操作實踐中遇到這類問題很容易解決,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苦盡甘來”。
二、利用多媒體促進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灌輸或“培養”活動。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學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這種教學的交往,對學生而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三、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才能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使所有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盡可能地發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仍然要注重“因材施教”。信息技術課程其獨特的特點決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實施。現在的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學校,有的學生在小學、初中時就學過信息技術課,但從未接觸過信息技術的學生也存在。這種不均衡狀況,決定了在課堂教學時不能一刀切,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引導學生質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望等特點出發,積極培養他們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促進其創新意識的開發,借問題促探索,借探索促發現,借發現促創新。對學生的質疑,有時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輕易否定或諷刺挖苦,而要正確地引導,耐心地解疑。
讀書無疑者要有疑,有疑者要力求達到無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提出問題,“析疑”——分析問題,“解疑”——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計算機教學中,合理的設“疑”,是學生在矛盾中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是激發其智慧的火花,引起其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對計算機知識的探求、向往,以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
質疑的途徑,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因疑慮而提出的設“疑”,二是教師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設“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去掌握知識。
五、“教學并重”是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特點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者;而學生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計算機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還可以從其他教學資源獲取大量的知識。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努力做到既要努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既注重教師的教,又注重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優化教育學習效果,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六、啟發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還沒有完全成熟,還有待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善,所以,它在具有某些優勢的同時,當然也會有一定的缺陷。
總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絕非朝夕之功,而要靠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進行。教師要針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科特點,做到適時適度,自然結合。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會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