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想寫
為使學生有話可寫,還須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寫作表象。或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有目的地觀察動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風雪云雨等自然現象;或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讀報活動等各種比賽、制作模型、標本,激勵學生發明創造、動手動腦,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在情濃意真之時,句段引路,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寫。譬如教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組織學生開展吹畫活動。學生在潔白的紙上,滴一滴墨水,用嘴吹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正當學生興高采烈地欣賞自己的杰作,或對那一張張引人注目的美麗的畫卷贊嘆不已時,教師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重溫:“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刺兒,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一段話,學習作者用排比句式、比喻手法來描述吹出的畫面。有句段引路,開頭難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學以致用,典型句段會扶助學生闖過連句成段的難關,學生定會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一位學生這樣模仿地寫道:“你看,有的吹出活靈活現的大蜈蚣,密密麻麻的腳讓人害怕;有的吹出了高大的長頸鹿,伸長著脖子仿佛要呼喚同伴;有的吹出了美麗的蝴蝶,好像在花叢中舞來舞去;還有的吹出了活潑可愛的小鳥、小烏龜、小狗、小貓……”這幾個排比句把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如果教師常根據典型句段,設計一些簡單有趣的活動。堅持一課一練,就能避免學生胡亂編造,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同時,評卷和講評時重在激勵,多加表揚。只要文中有用得好的詞,寫得妙的句,就應不惜筆墨,給予贊揚。而且每期選擇部分優秀作文,編輯成冊,發給學生。這樣不僅能互相促進,取長補短,而且提供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使寫作興趣長盛不衰。
二、豐富生活,讓學生言之有物樂寫
要想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關鍵在于從內容入手,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因而提倡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語言積累,它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里的識字、釋詞、閱讀、背誦。眾所周知,語言材料只要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復活,便會轉化為自己的語感能力,就能恰如其分地應用語言。一個人語言功底的深淺,直接影響到寫作水平的高低。因為,語言材料就像蓋房子的水泥沙石混合物,有了水泥砂漿灌注,才能把一塊塊磚、一根根鋼筋緊密牢固地結構在一起。否則,再好的建筑材料也難成高樓大廈,再好的寫作材料也難成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所以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當然,生活積累少,整天囿于閉門造車,或觀察能力薄弱,走馬觀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視之不識其形,聽之不辨其聲,也無法把文章寫具體。因而,生活積累至關重要。而生活是一部讀不完的無字書,要在這本無字書中,尋找一條通向兒童心靈的便捷而平坦的通途,那就要把學生帶進一望無垠的大自然中,擷一束沁人心脾的野花,掬一杯甜絲絲的甘泉,傾聽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吮吸新鮮泥土的芳香,體驗山村農民朝出暮歸的田園生活,辨別麥子與韭菜的異同。在藍天下的課堂里,讓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耳濡目染,使之知覺敏銳,思維縝密,創造力活躍,并陶冶情操,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周圍世界。
三、導之得法,讓學生得心應手會寫
1.以聽導說,讓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口頭表述能力
作文有口頭和書面兩種,而口頭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不少教師忽視口頭作文的指導,不少學生羞于說話,更談不上能言善辯。因此應常利用課文、錄音,以聽導說,充分發揮語言交際功能的作用。如利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錄音、燈片,讓學生在聽、看中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加深理解,產生濃厚的興趣,便會發自內心地表述自己的心聲。此時如問:“面對董存瑞,你想說什么?”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各抒己見:“董存瑞叔叔,你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我一定百倍地珍惜今天一分一秒的光陰。”“你獻身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奮發上進。”“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等。在學生樂說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講述邱少云等及身邊的真實故事,有意識地發展其語言。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出口成章了。
2.以形導思,誘學生合理想象,培養思維能力
作文指導和其他工作一樣,增強效率意識,優化課堂結構,恰到好處地利用電教媒體,再現生活表象,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如四年級的林承鵬這樣記述《一筆畫比賽》的經過:“比賽開始了,同學們認真地畫了起來,教室里很安靜,我也專心地畫。不一會兒,我們畫好了。”后借助照片(活動時拍攝的),讓其重溫比賽情景,再現比賽場面,提供想象依據,激發想象興趣,開拓想象思路,這位同學修改后的敘述是:“一筆畫比賽開始了,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構思畫面。你瞧,大胖子曾鵬雙眉緊鎖,小指頭伸入嘴里,好像還沒有想出什么好畫來。人稱‘聰明豆’的漆彬胸有成竹,畫筆如飛龍走鳳,三下兩下就畫好了,正在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呢。‘笨鵝’艾新星急得汗珠從額角滴下,眼眶里盈滿了淚花……”多形象生動的場面描寫,使人讀了如身臨其境,無不感到一筆畫比賽的緊張和激烈。
3.以讀導寫,讀寫結合
葉老曾說:“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因此,抓好閱讀教學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大綱,把握教材,狠抓雙基訓練。要在每單元的講讀課文中,把審題、文章結構、作者寫作意圖、寫法等化整為零,節節滲透,一課一得,分步訓練,形成課堂里教方法,實地用方法,寫時驗方法的讀寫教學格局。如教《長城》一文,側重觀察能力的培養,看人看物,都要選好適當的角度,有順序地觀察。觀察要細致,抓住其特點,展開聯想。
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要盡快扭轉作文教學中的“少、慢、差、費”現象,還須千千萬萬的語文教師的潛心研究,終身探索。我雖已離開講臺,但我仍耕耘在小學生作文培訓這塊土地上,并將一如既往地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