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要寫自己要說的話,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新大綱在習作方面改變了以往的提法,低年級叫做寫話,中高年級叫做習作,明確了小學生習作的性質是練筆,是“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從整體上降低了習作的要求。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城里孩子的生活單調,天地狹窄,沒有了生活的激情與興奮,許多教師把兒童當作“準成人”看待,小學習作教學要求一直高于大綱的標準,嚴重地脫離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文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對寫作也就產生了恐懼心理,從而漸漸失去了習作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切實關注孩子們的生命軌跡,要切實把孩子們放在作文教學的主體地位,挖掘身邊的各種中外節日資源,“蹲下來看兒童世界”,讓學生自由地、自主地、自發地寫,用自己的心靈寫,讓作文展示他們的生命活動,表現一個原生態的自我。
一、節日,豐富童年的色彩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學生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聯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葉圣陶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見,寫作的題材應以學生所熟悉的所理解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為主,這樣,學生寫作時才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有了素材,就不會說空話;有了感受,就不會說假話;有了認識,就不會套話連篇;有了思考,就不會人云亦云了。然而,現在城里孩子的生活異常單調,因為安全問題和其他等原因,孩子簡直成了囚籠里的金絲鳥,家長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學生沒有了生活的閱歷,況且他們對生活中的趣事往往抓不住,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活中這些好的材料,這就導致他們寫作時無事可寫。而節日特定的氣氛無疑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畢竟,中國人很重視傳統。我牢牢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時機,盡量為孩子創設系列活動,讓他們的童年留下色彩。比如,元宵節,我就讓孩子們在校園內自制燈謎,教給猜謎方法,教給燈籠制作的方法,評比“十佳燈籠”,再讓他們去各大商場猜燈謎,去廣場賞燈籠;植樹節種樹;母親節送自制的賀卡和小禮物,為媽媽燒一次菜,洗一次腳;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向長輩詢問過中秋節的不同年代的不同方式,交流感受。孩子們投身其中,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彩,經歷也就各不相同,再寫作文,興趣陡增,動力增強,順利走進作文。
二、節日,快樂實踐的趣園
少年兒童天真爛漫,思維活躍,充滿創造力。他們蘊藏著各種天賦,需要我們去精心開發。通過節日組織各種活動,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如3月5日的學雷鋒公益活動,清明節的祭掃烈士陵園活動,立夏的斗蛋活動,重陽節前的種菊花實踐活動和當日的菊花展覽評比活動,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創造品質的形成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寫作素材,從而寫出富有創造性的作文。實踐證明,各種活動的開展,都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寫起來得心應手,內容也富有情趣。這些看似平常的實踐活動,學生卻在有意無意間得到許多寫作素材。在實踐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感受成功與失敗,體味其中的焦慮與困惑,有了真情實感,再寫作文時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節日,張揚個性的空間
創新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習作練習應該是愉快而富有創造性的,應鼓勵學生在寫作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智慧,讓他們的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都盡情地表現出來。突破常規,尋求變異,拓展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漸喚起他們的個性覺悟,激發他們的個性追求。或真誠,或樂觀,或寬容,從而形成他們的個性品質。只有把張揚個性放在首位,作文創新才能成為有本之木。因此要通過創造和諧的教學情景,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使用藝術化的教學手段,還學生一個廣闊的自由寫作的天地。中外節日,是孩子們學習生活之外的最愛,其間蘊涵著無數可描寫的事物,只要把他們引向比自身生活更廣闊、更深入、更真實、更繽紛的世界,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探索,創新的種子就會埋入心田,寫作的源泉就不會枯竭。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創新就是關注自我,從自身出發,沖破種種樊籬來表達自己的個性意識。而這一切都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因此通過孩子們喜歡過節為切入口,讓他們擁有健康的生活心態,積極樂觀的投入生活,畢竟生活是創新的原材料,是創新的巨大能量。北師大的劉錫慶教授指出:“作文教學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作文主體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即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可見,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作文將學生觀察生活的獨特性表達出來,使他們的個性自由揮灑,使他們的自我創造得到張揚和認同,從而感受創新之美。比如:愚人節,他們就會真實地記錄老師上當的尷尬情景,記錄同學受騙的哭笑不得,記錄家長吃虧的無可奈何,也記錄自己被愚的啼笑皆非。
四、節日,還原生命的本真
特級教師斯霞老師曾經說過:“孩子和大人畢竟是不同的,孩子天真活潑,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語言,孩子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習作,沒有空話、假話、套話,讀起來就感到親切有味,甚至有時候老師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這就是孩子的習作特點。”新大綱在“關于習作”中也指出:“要調動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但現實是,很多作文輔導都是由教師先輔導寫法,直到學生的感受和認識都符合教師的感受和認識才算合格,結果學生只能用教師的語言寫教師的思想,埋沒了自身真實的想法,背離了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文貴于真”,不是自己的思想學生怎能寫得好呢?今年愚人節,我還沒有大肆張揚,可一進教室,就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您的鞋帶散了。”我低頭一看,穿的是涼鞋啊,根本沒什么鞋帶。“愚人節快樂!”教室里一陣大笑,因為我是第一位上當的老師。接下來就沒有了師生的界限,騙得不亦樂乎。試想,這樣的一天,還有家中的續集,孩子們又怎能忘懷?這樣的本真,孩子們又怎會不愛?當然,兩天后的雙休日日記,我建議寫《愚人節中一系列》,孩子們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文筆飛揚。例如:
[片段一]一進教室,就聽見活躍分子俞燚琛對新轉來的王雷鳴說:“王雷鳴,你的鞋帶散了,你的鞋……”王雷鳴低頭正看,便聽到俞燚琛哈哈直笑,說:“愚人節快樂。”“啊!”王雷鳴這才知道上當了。但他嘴上不服輸,沖我說:“我早知道自己的鞋帶沒散,我是以為俞燚琛說他自己的鞋帶散了呢……”哎!被騙就被騙,有啥好狡辯的,真是死要面子。
[片段二]下午第三節課,陳老師的眼睛從報紙上離開,對我們說:“最近,杭州在放半月春假,我們學校也決定下個星期開始放半月春假。”我心花怒放,對陳老師的話信以為真。可是同桌王承東突然大聲喊起來:“騙人,騙人……”陳老師說:“愚人節快樂噢!”哎!真是貴人多忘事!
[片段三]一路上,我暗暗策劃,終于胸有成竹。一回家,我先裝模作樣地翻了一通書包,再大聲喊道:“老媽,大事不妙,我沒帶語文書回家。”我知道,只要一提與學習有關的事,老媽準會上當。果然,媽媽噔噔噔地跑過來,快速翻看我的書包,還不停地嘮叨著:“你怎么這么粗心?都說過多少次了,讓你自己整理好物品,你還這樣丟三落四的。難道上大學了,我這個當媽的還要去陪讀?”我坐在沙發上,晃著二郎腿,呵呵直樂:“愚人節快樂!”緊接著從屁股底下抽出了語文書。老媽愣住了,我卻笑翻在地。
大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要回歸自然。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是要展示學生的原生態,盡力挖掘節日的特色,搭建寫作的平臺,追求習作過程與生命活動過程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寫出個性,寫出靈性,寫出真性,使孩子把習作當作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