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經常坐在一起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學生的作文寫得不具體,無論你怎么指導,說的挺好,可是寫到作文本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干巴巴的,像一杯無味的白開水。究竟該怎樣訓練學生“寫具體”,使習作變成一杯酸甜可口的橙汁呢?
經過課題反復實驗和反思,我們了解到學生作文寫不具體有多種原因:(1)對所寫的內容沒體驗,沒感覺,老師又偏叫他們寫作文,他們很郁悶,因此寫不具體生動;(2)對作文抱應付態度,明知道這里要寫具體,一看字數差不多了,達到老師要求了,伙伴等著玩呢,就匆匆收筆;(3)真的很想把作文寫具體,卻苦于找不到寫具體的方法。
小學生作文的“寫具體”,無非是將以下六方面寫具體:(1)心理描寫;(2)場面描寫;(3)環境描寫;(4)動作描寫;(5)對話描寫;(6)表情描寫。就一篇文章而言,這六方面的內容,不是單獨出現的,經常是兩三項一起出現。
讀學生的作文,我發現很多學生作文寫不長、干巴巴的,是因為作文里的人物都是啞巴,默默地、呆呆的、不開口。讓學生學會寫人物對話很重要。要是文中的人物都開口說話了,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就會具體起來,所以在教學時,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而這種練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由淺入深、反復、深入地訓練。
一、要使學生認識到人類離不開說話
抓住“說話”,寫作文很容易寫具體。一個人一分鐘一般說120個字,想想,一天會說多少話;猜猜,要好的伙伴一天說多少話;猜猜,爸爸媽媽一天會說多少話;猜猜,老師一節課會說多少話;算算,老師剛才講了多少話。爸爸媽媽、小伙伴和老師都能說會道,千萬別把他們寫成啞巴。
二、要使學生認識“說話句”的四種形式
完整的說話具有兩個部分,說話內容和提示語。四種形式主要根據“提示語”的位置來分:提示語在前的,提示語在后的,提示語在中間的,省略提示語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從課文中找出各種類型的說話句,讓學生朗讀、認識。再找些課外的鞏固;可以是片斷的,也可以是典型的以“說話句”為主的文章。要讓學生認識到,提示語的位置不同,標點符號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樣的提示語是最棒的,摒棄“某某說”的提示語
可以和學生玩一個“說”詞大集合的游戲。每個學生把想到的表示“說”的詞語,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從黑板上找一個平時不太用的表示“說”的詞或句。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許多提示語是以人物的動作、神態、表情來表達的。
如:“你怎樣可以這樣做呢?”他一臉的驚訝。
再如,“你”他氣得聲音都發抖了,“我不跟你這種人說話。”
教師可以邊做動作邊說話,如邊“搖頭”、“擺手”邊說話,邊“點頭”、“豎大拇指”邊說話,邊“習慣地摸鼻子”、“推眼鏡”邊說話等等。學生當即練習說或寫“說話句”,提示語要求用動作表示。
四、要訓練學生綜合使用四種形式的“說話句”的能力
教師要精心準備好非常精彩的有多種“說話句”表達形式的段落、片段,和學生一起欣賞,告訴學生,這里為什么提示語在前,那里為什么提示語在后,一前一后的兩個對話,使語氣特別連貫。有的地方為什么不用提示語,以蘇教版第十冊《第一朵杏花》為例,里面有一段省略提示語的對話: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么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嗎?”
“是”。
這里為什么能省略提示語?因為省略了也知道是誰再說。省略后語氣緊湊,更能體現人物興奮、激動的心情;這只要教師再出示一段加上提示語的話,與原文比較朗讀,學生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認識說話句形式也好,作用也好,要與“寫”的訓練結合起來。怎樣進行“對話”的寫作訓練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修改練習
出示學生作文中的語段,請學生一起修改。如“媽媽在做晚飯,沒有鹽了,叫我去買。我不肯。媽媽非要讓我去。我只好去”,文中的媽媽和“我”都成了啞巴。同桌演練一番,將人物還原成“活”情景。再寫,就能將一段30來字的話,寫成300來字、500來字,從而嘗到“啞巴開口”的喜悅。
2.影視練習
可以選擇一段對話頻率比較高的視頻片斷,播給學生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片為宜。如,學生觀看動畫片《蠟筆小新》之《三輪車》,取前一分鐘。這一分鐘里,蠟筆小新和媽媽共有11個說話句。教師提前將11個說話句的“說話內容”打印下發給學生,學生觀看視頻,注意蠟筆小新和媽媽說話時的語氣、動作、表情等,反復看幾遍,在下發的紙上寫上提示語,一要注意提示語的內容,寫精彩;二要注意提示語的形式,在前、在后、在中間、還是不用。
3.現場表演
教師可以和學生提前約好,進行一個以“對話”為主的生活場景的表演,表演的內容很多,老師可選取幾個表揚學生、批評學生、詢問學生、布置作業的事兒。讓學生寫場景,以“對話”為主。
4.實戰演習
當堂讓學生參與對話、討論。如,四人小組討論“明天天氣怎樣”、“我最喜歡的流行歌曲”。隨即,讓學生寫“討論”,重點也是提示語的不同位置的使用,以及寫精彩提示語。
一般來說,經過四五次的“對話”訓練,學生看到自己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時,會感到習作的成功喜悅,所以,在寫人記事時自然會用上。此外,說話句可獨立為一節。強化這一點,對訓練學生的“分段”意識也很有幫助。
如此訓練,學生能掌握描寫對話的技巧,并把它運用到習作中,習作的內容就會具體起來,內容也會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