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在朝夕之間即可形成的,既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又要求通過《品德與社會》這本課程的學習形成更高尚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又要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這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目的。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喜愛《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呢?我認為要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愛玩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托兒童現實生活,搭建生活平臺,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在聯系兒童生活實際中,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培養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提高道德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就是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產生的。基于此,品德與社會課是按照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場所來建構的:鄰里之間、生活中的規則、面對困難、家鄉今天真美好。它們不是從學科概念中推導出來的,而是源于生活。在教材編寫中我們也看到,編者力求從某一年齡的兒童在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人、事、物,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可能產生的煩惱……來安排內容的。如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逐漸在生活中開始感到有規則的約束……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生活中處處有規則——家庭中有規則、學校有規則、社會中有規則等。如何理解和處理好這些規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課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枯燥,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資料及其他一些法律常識,我事先準備好有關法律知識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及小卡片。教學開始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同學把每個人搜集的資料放到一起并進行整理、歸納。學生準備完以后,我講清楚競賽的規則及問題,爾后請各小組的同學進行搶答或必答,答對問題的小組獲得的分數記錄在成績板上。
三、身臨其境,調動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制作、表現、游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和活動,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教材采取以圖為主的形式,體裁多樣、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富有啟發性,課文中設置了許多學生廣泛參與的活動環節,其目的是著眼于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種活動,對學生放心、放手、放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人都希望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因為無論任何困難與挫折都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或不幸。在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得到磨煉,變得更加堅強。
在教學《做生活中的勇士》一課時,課前教師設計一些情節,讓學生表演情景劇,如《學習成績不理想》,其他同學在觀看后可各抒己見,劇中人物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教師會適時出示一些題卡,引導學生進行選擇,讓學生說一說遇到困難時應怎樣做,你是怎樣做的。
四、體驗生活,拓展興趣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是與學習者的實際生活有血肉聯系的學習過程,要改變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我們教學不要傳授那些與實際生活相脫節的知識和經驗,不要把學習只看成是掌握某些書本知識和語言符號。這樣的課程學習達不到本課程所要實現的目標,只有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才能學習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這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是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樣性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興趣,從而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