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在探究體驗中,使課堂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思維與想象的空間里穿行,增加學習生活的意蘊,同時將課堂教學的問題、情感、認知、價值等向課外有效拓展,就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現實生活與理性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得以綜合發展。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培養對道德的體驗和感悟能力,使課堂更具有實效性。有效地引領學生的體驗,使學生不斷地感悟,使公用設施內化為自己本身的一種情感,從而自覺地指導自己愛護公用設施的行為。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自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領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鄉巨變》這課時,我首先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以前的狀況。在上課伊始,我再播放有關家鄉現在狀況的錄像,通過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家鄉舊貌,緊接著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怎么發現的?家鄉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從而使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多么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而傳統的書本教學只能造就知識的倉庫,情感的沙漠。如在教學《社區我的大家》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小區,其結果是讓學生思考這個過程和結論——我生活在社區中,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區有家一樣的感覺。因為學生沒有親自去體驗。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感受呢?在課堂上我就設計了一個《遠親不如近鄰》的小品。觀看后先分組交流感受,再讓學生們各抒己見,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鄰居的重要性,體會到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又如,教學《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這一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寒假社區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發生在自己社區的寒假里的故事。在活動中,我注意學生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其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根據這些分類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種體驗,使學生對社區生活充滿希望。
三、根據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產生懷疑,弱化了教育的引導功能。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應是怎么才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從而養成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不搞“純而又純”的教育。我在教學《集體處處有規則》這一課時,先布置學生在課間自由活動10分鐘,喜歡活動什么就活動什么,盡量活動得開心。活動結束后,老師隨機采訪:“你活動了什么?活動得開心嗎?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這樣活動嗎?”通過活動學生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標準。但有時學生在認識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與社會課上教導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可在現實社會中經常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的人是視而不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育,我們要正視這種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按自己的是非觀念去實踐,你有何感受?人們對你有何評價?學生能從人們積極的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民主、自由的環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再加上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生的現實生活成為課堂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為載體,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