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的語文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一人獨霸講臺,整個教學過程都是被動進行的,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人性發展了,教師和學生都被一條無形的繩索捆綁著,幾乎是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下完成的教和學。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呼喚師生互動,關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呼喚主動學習,關注由被動到主動、由消極到積極,由講授為主到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撤掉講臺、解放學生、解放老師、解放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有效地探索知識、發現知識、應用知識、交流知識。在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教材和知識的角色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把活動課引入語文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參與表演,發揮想象,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明白道理。我在教學寓言故事《坐井觀天》時,把學生分為甲、乙、丙三組,并把桌子搭成三個井的樣子,根據學生自己喜歡的動物扮演角色,分別坐在自己的位置(青蛙的扮演者坐在井里,小鳥的扮演者坐在井沿)。活動開始了,先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分組讀課文,理解課文,再提出問題分組討論表演,當學生聽到老師的提問“青蛙聽到小鳥的話后會怎樣?”時,教室里熱鬧極了。他們互相討論著,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表演著,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全然不知這時正在上課。然后我讓各組選一名同學代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回答問題。甲組代表說:“青蛙聽到小鳥的話后跳出井外。”乙組代表說:“青蛙跳出井外不久又跳回井里去了。”丙組代表說:“青蛙跳出井外,看見外面的環境很差,又跳回井里,多年后,它還是跳出井外了。”每組同學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為此爭論不休,互不相讓。說實話當時我也感到意外,不知怎樣評論。只好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你們能不能說出理由呢?”這時甲組說:“青蛙跳出井外后,看見外面的世界這么大,再也不想回去了。”乙組說:“青蛙剛跳出來就落到小河旁的臭水溝里,弄得滿身是污水,臭烘烘的,正在這時它看到另一只青蛙坐在那里流淚,它上前詢問才知道那只青蛙的孩子由于喝了不干凈的水染病死了。跳出井的青蛙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塊綠草地,心想這下可以玩會兒了,不料對面走來一對年輕的夫婦說:‘今天青蛙肉的味道真鮮美呀!’青蛙聽了嚇得連忙跳回家。”丙組說:“青蛙跳出井外后,看到外面環境污染嚴重,又跳到井里,再也沒有離開井里半步,就這樣,又過了幾年,小鳥又落到井沿上,告訴青蛙外面的變化很大,青蛙又跳出來,它看見外面的世界正如小鳥說的那樣。到處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它高興地又向前跳,跳著跳著,它看見花園旁邊豎著一個木牌,上面寫著:‘保護環境,保護動物。’青蛙這時才放心地跟著小鳥去周游世界,再也沒有回到井里。”通過這次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知識明白了寓意,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二、讓綜合實踐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更加有效
語文學習應該與思品、音樂、美術、自然、歷史等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合作的過程、探究的過程。理想中的語文課,不只是學習教科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揮出老師與學生的個人知識、互動知識。在這種體系下,綜合實踐是天然的培養創造力的環境,它可以把學生置于一個多維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學《四季》時,先用錄像給學生展示不同季節的特點,在讓學生錄音(配有季節特點的音樂),讓學生閉目想象,接著讓學生自由點評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讀出四季的聲音,然后說出四季的特點。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愛的季節用筆畫出來,用歌唱出來。這時教室沸騰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春天的小草、小樹、花兒,我畫春天;有的說我喜歡夏天的火熱,我畫夏天;有的說我喜歡秋天的紅葉,我畫秋天;有的說我喜歡冬天的白雪,我畫冬天。于是他們就一邊哼著歌兒,一邊畫著自己喜歡的畫兒,你瞧,那一個個充滿稚氣的小畫家正在展示他們的藝術才華。他們在畫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希望;唱自己的心聲,自己的理想。我看到學生們快樂的樣子,心都醉了,好似也融入其中回到童年,我正在童年的夢中搜尋。這時一個個稚嫩的聲音把我從夢中拉回課堂。“老師我畫好了,老師我畫好了。”接著一幅幅迷人的具有季節特點的風景畫呈現在我的眼前。即使平時很少發言的黃丹丹也拿著她的杰作,擠到我的面前,講出她畫兒的內容,講完后,口里還哼著歌兒:“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這里有紅花呀,那里有綠草……”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讓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更加實在
一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生活情景再現課堂,在課堂中體驗生活、認識事物,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利用多媒體把海底多姿的高山、美麗的珊瑚、機靈的烏賊、有趣的海龜、威武的大龍蝦,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課堂上感知海底世界的奇妙。二是把課堂搬進生活,搬進社會。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體驗去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水果、文具、蔬菜等分類時,就可以讓學生實際考察或者把學生直接帶入市場、商店,讓學生直接感知,認識事物。
總之,我認為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大膽地改進、設計課堂,改進教學方法。把教師和學生從舊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課堂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使語文課堂“活化”,充滿生機,讓學生愉快地獲得知識。解放后的語文課堂仍不輕松,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