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非常重要,通過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培養等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自主學習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119-01
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強調數學教學要使每個學生的數學素質、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奠定基礎,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的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創新課堂教學的方法,解決知識的無限性與在校學習時間的有限性這個矛盾,使學生從“學會”上升為“會學”。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面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關鍵
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就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思維就會保持在積極的探索狀態之中,將學習作為自己內心的需要,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數學;如果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他們對學習就沒有熱情,就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
1.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就近發展區,創設適度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不等式”一節時,提出一個問題:“學校準備組織七年級學生包車去春游,如果每個車坐45個學生,還有15個學生沒座位;如果每個車坐50個學生,最后一輛車還剩若干個座位空著,你知道七年級有多少名學生,包多少輛車嗎?”面對這個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發現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渴望。又如在學習“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5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師又提出問題:“2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答:“很可能”;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卻說:“兩個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感到很驚奇,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類型,精心策劃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適時變換教學手段,激發學習的興趣。如講“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時,采用“試驗觀察法”,先把一張方紙對折,再用剪刀隨意剪一個圖形,然后展開方紙,這時一個軸對稱的圖形就呈現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仿照教師的做法動手“做一做”,即通過“試驗——觀察——猜想——論證”的教學模式教學,引出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知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很好。
二、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鑰匙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強調了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學會學習,才可能創新,才可能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質疑,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切內容。例如:在《正比例函數》教學中,學生由y=kx(x為自變量,y為應變量)的形式,聯想到物理中所學的知識:包括密度公式ρ=m/v,歐姆定律R=U/I等,其P、R中一般條件下,對于同一物體而言是不變的,而正比例函數中的k和二者相似,從而很好地理解了正比例函數。
三、自信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動力
“自信是成功的階梯”。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數學認知和數學實踐等方面的信念,它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任務的選擇、接受和學習狀態的準備;影響著對數學學習的堅持性和情緒調節,是能否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1.抓住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初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勝心,是一個需要肯定、褒揚、體驗成功刺激的群體,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他們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教師應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是有必要的。比如學習《圖形的密鋪》后,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勝利的喜悅,體會數學帶來的成功,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進行積極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歷程,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和過程等作出積極的評價。在教學中以鼓勵為主,常使用表揚的語氣詞,如:“不錯!”“真行!太棒了”等;在作業錯誤的地方下面畫線,并批注引起學生注意;單元測試采用師評與自評,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可以申請“借分”,但必須“雙倍償還”;也可以申請補考,進行“延遲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既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又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創新,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注意激發學習的興趣,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學習過程中各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有機結合,創新思維的能力會得到培養,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