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下新的學習方式,要求課堂教學氣氛發生相應的轉變。新課程的重要任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學習方式的轉變期待著課堂教學氣氛的轉變,面對新課程,“民主、平等與和諧為真諦”的課堂教學氣氛才是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建構、自主發展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數學課堂和諧民主平等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125-02
數學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課堂來完成的,而課堂活動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而且也取決于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氣氛一般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消極的課堂氣氛通常是以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為基本特征;而對抗的課堂氣氛則是失控的氣氛,學生過度興奮,各行其是,隨便插嘴,故意搗亂。很顯然,在積極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才能夠暢所欲言,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夠在開放的環境里帶著開放的心理,在充分開放的探索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使他們在群體的相互作用中,加強“生命”交流,促進生命個體的動態生成與主動發展。
一、重視學生情感,營造和諧氛圍
《新課標》強調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創設自主、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并在整個過程中以飽滿的激情激活課堂。教師應徹底摒棄“唯師獨尊”、“唯師是從”的專制師生觀,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自由的空間。
中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見解,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從權威者的位子走下來,走到學生當中去,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多爾說的那樣: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課標》突出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張揚每個學生的鮮活個性。學生只有自己對數學學習以及數學文化有積極的感情,才能保持數學學習的動力并取得良好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中學生正處于向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數學教學中老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教師要組織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探究精神,建立融洽流暢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度去對待每個學生。
例:在圖案設計一節中,每個角,邊長都相等的八邊形,用這種形狀的地面磚能不能鋪成平整、無空隙的地面?
若再加上一種邊長與它相等的正方形地面磚,能不能鋪成?做做看。
學生互相交流以后,拼出一副完整的地面圖形。
此題的展示,能夠出現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構建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啟發和交流平臺,實施此種開放的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促進教材動態生成。
二、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民主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興趣是人的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穩定興趣,或是由于他們學習數學的成功,或是由于老師引人入勝的教學等諸多因素形成的。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下面是我為日歷中的方程教學而創設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是12月10日,星期二。再過幾周就是元旦了,你知道元旦那天星期幾嗎?
生:(有的回答)不知道,要查日歷。
師:同學們想不想不查日歷就很快計算出來呢?
生:想。
師:好,這節課就請同學們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上面問題情境選擇實際生活中的日歷,學生熟知。從中所提問題“不查日歷就很快計算出來星期幾”,則是一個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面對如此熟悉、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自然會饒有興致地主動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構建師生互動,營造平等氛圍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裨益是交往。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可以說,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應該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師生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抽樣方法的應用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例題:
例:某農場種植14公頃水稻。水稻的產量與農田的土質,施肥、供水、陽光、氣溫、種子以及田間管理等因素有關。農場在收割時,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早一點估算出水稻總產量,他們選取三片具有代表性(好、中、差)的水稻田,先行收割。其每公頃的產量分別為6015千克、5625千克和5122千克。已知農場有好田5公頃、中等田6公頃、差田2公頃,請同學們估算一下該農場的水稻總產量是多少?
生:(算法一)6015×5+5625×6+5122×2=74069(千克)
(算法二)5625×14=78750(千克)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兩種算法哪一種更接近實際產量?
生:是算法一。
師:對!你說得非常正確!因為抽取樣本的容量越大,就越接近于實際情況。第一種算法抽取的樣本是三種情況,而第二種算法抽取是一種情況。第一種算法的容量大,因此更接近實際產量。
(這時有學生舉手)
生:我發現這道題有問題,按第一種算法給出的條件缺1公頃田。
(師生同時關注黑板,學生們議論紛紛)
師:(很坦率地說)我也沒發現這個問題。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會少1公頃田呢?
生:我認為是書上印錯了。
生:總共是有14公頃田,但種水稻的是13公頃。
生:那1公頃田絕收了。
生:……
師: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這幾種可能性都存在。我原以為是書上印錯了,沒想到同學們對這1公頃田做了這么多合理的解釋。
在這個短短的互動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從而得到結論,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形成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學習共同體”。
四、鼓勵自主學習,營造交流氛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采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創造、探索的環境和一種科學研討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師應打開樊籠,解放時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保持課堂中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的心理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