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應圍繞“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在施教過程中,應貫徹如下“兩條原理”和“三個基本原則”,以達到教師的激勵與學生的發展有機地結合。
一、兩條原理
1.內部動力原理
即承認學生認識機能中的主觀能動性,其中某一個因素(如數學興趣)發生變化,將引起其他部分及整體變化(產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2.適應與轉化發展原理
“適應”即教學應適應學生現有心理狀態、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轉化發展”即變學生厭學為愛學,變不會學為會學,變無所作為為積極進取,求得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心理狀態。
二、三個原則
1.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原則
2.同步教學與異步教學相結合原則
即在教學中,對全體學生的行動,提出統一要求和目標的同時,正確評估出學生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的可能性,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置階梯,將學生分成不同階梯類型,在自學、聽講、討論、答問與作業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班級集體中相對獨立地得到發展。
3.學生心理認識規律與知識形成發展規律相結合原則
即遵循認識論與實踐論的基本原理,將知識內容進行彈性處理,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和每個學生的不同的認識階段。將新教材的彈性和學生的個性差異融于教法之中。
三、四個方面
1.定好起跑線
先向學生宣傳激勵式階梯教學法的目的。使每個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劃分梯級的目的是為了劃定每個學生現有的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最終縮小差異,達到班級整體優化。之后,公布學生雙基考查成績,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申報A、B、C三個學習小組。教師宣布每組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的不同標準和要求:C組學生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學習,達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練習題以及A組習題;B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達到教材基本要求,獨立完成練習題、A組習題及部分B組習題;A組學生獨立達到基本要求,主動學習“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識拓展性內容,在完成A、B組習題中總結歸納解題思想和方法,同時幫助B、C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共同進步。
2.分階梯授課
(1)備課設階梯
備課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抓住問題的本質,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設置合理的認知階梯:形象記憶性內容設為第一梯級,保證C組學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內容為第二個階梯,使B組學生“吃得好”;知識擴展性內容為第三個梯級,滿足A組學生“吃得飽”。例如,初二“同類二次根式定義”教學的三個梯級為:實例引入同類二次根式定義,舉正反例反復理解;定義應用,充分理解“化簡后,被開方數相同的二次根式”,并舉幾組不是最簡二次根式的例子進行理解;定義的拓展,從同類二次根式定義中發現一般同類根式的定義。
(2)講課沿階梯
激勵式階梯教學法在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般講課規律的基礎上,在知識和時間的安排上做了較大的改進。就新授課而言,三個階梯既獨立成段,又前后連貫,以便三個梯級的學生都明白自己在該梯級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對思維的發展起定向作用。
在時間的安排上,第一、二個階梯的授課時間要得到充分保證,一般25~30分鐘。這樣能保證B、C組學生聽懂吃透。第三個階梯只需點到為止,一般5分鐘左右,使A組學生學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個學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內容),上無窮。
3.分梯級評估
成功感是人們順利完成一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學習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級授課的基礎上,學生順利完成了本梯級的學習任務,而且經常超級答問和超級完成作業,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培養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讓學生得到滿意的分數。
4.激勵跨梯
學生分級達標后,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基礎得到了鞏固,部分學生跨梯條件日趨成熟;老師應在授課中有意識地創造跨梯條件(如超級提問,超級作業),引導他們向上一級臺階過渡。同時,鼓勵學生自覺申報跨梯。對部分不能升級,以及個別由于驕傲而退步須降級的學生,教師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級和降級措施。這種定期升級教育活動,一學期一般進行兩次,對個別超速發展的學生,可隨時升級。調級后,老師訂出新的目標(如各組的最低分數),使學生有新的奮斗目標。
激勵式階梯教學法實驗五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兩屆實驗班實驗前均為同年級較差的班級,但是,兩屆畢業的學生,合格率均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優秀面不斷擴大,畢業時,達40%以上,在市組織的兩次數學競賽中,實驗班有兩人獲一等獎,4人獲二等獎(實驗班只有32人)。
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其他學科成績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養成,畢業總合格率均高于對比班,在實驗階段無一人違紀。
現在,該教學法已遷移到了其他學科教學班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越來越顯示出它融教材、學生、教法于一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