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作為新課程改革中凸現出來的一門新課程,帶有濃郁的時代特點。進行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科學探究,并通過探究來形成他們的科學素養,開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所以,一名好的科學教師要更新科學教學觀念,改進科學教學方法,以達到開設科學課程的目的。
一、愉悅于課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經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多次獲得成功的滿足。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所以,教師要在科學教學中為學生積極創造能夠獲得學習樂趣和成功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在教學中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積極創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真正做到以疑激趣,這是提高科學課堂質量的關鍵。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學生興趣的方向,投其所好,巧妙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第三,要把握知識建構的過程,細化認知步驟,把理性的知識融入感性的活動中。第四,要注意教學內容的轉換。當在教學內容上面臨兩難選擇時,要以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方向為主。第五,結論的得出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爭取讓每一個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得來的,教師千萬不要照本宣科地公布結論。第六,及時把握學生思維發展方向,構建成長型的知識鏈。最后,創造融洽、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二、得法于嘗試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因此,掌握科學知識最好的辦法是親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以探索為核心的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摒棄各種形式花哨、表演式的活動,轉而追求更有實效的體驗活動。教師不要急著完成任務得出結論,而應該適當的給學生一些時間去嘗試。如果教師善于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去思考、探討。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似乎變得更聰明了。
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科學課堂上也不容忽視。教師要在教學活動、探究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踐方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宏觀指導。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特別強調了小組活動的實效性,要求學生先明確目標,接著小組成員分工,開展活動、討論結論、匯報展示。這是行之有效的對小組活動的指導。又比如,對實驗方法的指導,我采用自己先示范、學生模仿、教師指導糾正這樣的步驟來進行,促進了方法的固化。另外,教師對科學理論的講授一定要精練、準確。描述性的語言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但是一定要包含概念的全部內涵。教師在教學中所用到的器具、材料,課前都應該準備好,上課時也應做相應的說明,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態度。
三、韻味于課外
得法于課內,韻味于課外。科學來源于生活,日常經驗能夠總結出科學道理。小學的科學課程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科學知識只有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得到鞏固,并物化為自己的經驗,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要特別注重生活化。一堂成功的課,不但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還能將這種激情延伸到課外,真正使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所以,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如何余味縈繞。如,在教授“溶解”時,我聯系生活實際要求學生驗證冰糖能否溶解,溶解速度能否改變,使課文內容延伸到課外,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