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創新學習活動來實現的。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中產生,并在學生主動探索中不斷加以完善的。教學時,要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討與學習。實踐證明,自主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要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法的指導,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
【關鍵詞】自主合作創新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139-01
新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而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創新學習這種活動來實現的。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不只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通過學生積極努力的探索而產生“新的結果”。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中產生,并在學生主動探索中不斷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注意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關鍵是要處理好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創造的人,要相信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動發展。在教學時,要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用商量的語言組織教學,使學生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討與學習。更為重要的是重視教學中教師的激勵作用、啟迪作用和組織作用。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證明:自主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觀察、操作、實驗、調查的情境,可適當設計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以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法的指導,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英國數學家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學時不僅僅要注意教學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在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創新的方法。思維方法是萌發創造力的內因。教學時,應認識和遵循創造性思維的規律,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式,養成一種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敢提問題、善提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和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通過合作研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勇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習慣。要啟發學生多合作、多思考、多提問,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對于學生的提問,無論價值如何,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作業合理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認識量角器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度,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學生觀察、思考,有的說:“為什么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內外兩個刻度有什么用處?”、“只有一個刻度會不會比有兩個刻度更方便度量呢?”、“為什么要有一個中心的一點呢?”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不斷地鼓勵,這就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使學生學會創造性的思維。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性提供廣泛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煥發主體意識,變傳統的被動、消極、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探究式學習。學生只有真正建構起自己的認知時,數學學習才能富有成效。
合作學習是高層次的自主學習。提倡合作學習不是壓抑學生的個性,相反,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舞臺。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間的協作與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其主動學習能力,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如在教學“42÷3的口算除法”時,學生每4人1組分小棒。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想一想:4捆2根小棒平均分3份,該怎樣分?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匯報:先分3捆小棒,再把剩下的一捆與2根合在一起平均分成3份。然后小組討論:為什么要先分3捆,再把剩下的一捆與2根合在一起分?最后讓學生根據分小棒,說說該怎樣列式?學生通過討論,創造性地總結出42÷3=14的口算方法。通過小組學習、討論,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嘗試探索,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特征,促進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適應環境變化的創新個性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