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偏僻的農村學校,家庭條件較好和學習較好的學生大都想方設法到城里學校就讀,因而生源質量較差,“學困生”較多?!皩W困生”的轉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班主任工作多年使我體會到,所有的學生都有善良的一面,都可以轉化和教育好,關鍵是要運用正確的方法,發現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做到溝通從心開始,使學生感受到愛,教育才會真正有效果。正如一則寓言所言:一個農夫砍倒一棵大樹,用筆直的樹干蓋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這剩下的樹根劈成柴,要費多少工夫啊!于是就將它們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無意間發現了這個樹根,如獲至寶,他小心地把樹根帶回家,精心雕刻,終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絕倫的根雕藝術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農夫厭棄它、瞧不起它,樹根就只能是一件廢品;而雕塑家喜歡它、關心它、發揮它的潛力,它就變成了一件有價值的東西了。我們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嗎?任何學生的本質都是可以教育、培養、轉化、雕塑的,學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暫時的、相對的,對于“學困生”的教育應植根于愛,看重他們,不鄙棄他們,尊重他們,加倍的熱愛他們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作為班主任,轉化“學困生”是其工作重要內容之一。正所謂“澆花要澆根,幫人要幫心”。轉化“學困生”工作最主要的是要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幫助他們克服障礙,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我在自己多年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深刻地感覺“學困生”中真正智力差的幾乎沒有,大部分學生是因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欠缺,行為、學習習慣較差等原因造成的,而導致這些原因的癥結所在,往往是因為他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總是從自我出發,好表現自己,好支配和指責他人,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和存在,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二是自卑和憂郁,這些學生在失敗后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心,看到別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卻一切都不行。于是,引起情緒不穩定或憂郁,有時以傷害他人的言語和破壞性的行為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快;三是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會動搖或失去信心,一批評就泄氣,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于是,他們就會采取逃避、退縮的態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漸抑制了上進心。
針對以上“學困生”的心理問題,我覺得對“學困生”的轉化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一、用表揚催化積極表現
中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引導,它會助長諸如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對于“學困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他們自我表現欲強的心理,加以積極引導,及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采取優點激勵法,使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會進步”、“我也是班級中的一員,我的表現好差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榮譽”。這樣,就可彈撥他們心靈深處的“情弦”,使他們的內心爆發出積極的感情,從而產生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表揚只是一種形式,其實質是對人格尊嚴的一種維護。適時地表揚,在育人的工作中是有獨特魅力的,尤其對“學困生”而言,更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每個人都希望可以被身邊的人肯定,尤其是還未跨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他們更需要被同學、老師認可。
二、用尊重啟發自我認識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學困生”也不例外。對“學困生”應給予更多的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決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視的態度,更不能蠻橫訓斥、懲罰。動輒訓人、責罵往往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只有當他們自我認識、自我覺悟,才能從心里痛改前非、積極向上。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尊重“學困生”的人格,給他們留面子;另一方面寬容“學困生”的缺點,給他們留后路。教師所做的這一切學生是知道的,他們也能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
現在的學生,一般都很要面子,因此作為班主任只要以尊重和寬容去呵護和關懷學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人尊重的,他們就會自尊自重。
三、用真誠促進心理認同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于老師的教育,只有從心里感到老師的話是對的,也就是說只有取得了心理認同,才能接受并改正。依據心理學原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遵循“真誠”的信條。因此,班主任要用真誠換得與學生的溝通,在此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使他們產生心理認同,從而自覺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覺得學生的后進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轉變“學困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時出現反復也是正常的,這是進步中的曲折,絕不是徒勞無功。因此,在教育“學困生”時,我們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僅要給“學困生”幫助,而且要給時間,絕不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朽木不可雕也”這些打擊“學困生”積極性、刺傷其自尊心的話,他們需要的是我們對他們不斷進步的鼓勵與肯定。
總之,通向學生心靈之路的并不是肥沃的田野。在這片土地上要想獲得豐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強田間管理,更需要溫暖的陽光、濕潤的雨露。對于“學困生”,我們更要傾注愛心,以尊重、賞識喚起他們的進取心,以真誠、寬容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努力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力爭上游、健康成長。只要我們從熱愛學生的真誠愿望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細如雨絲,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讓他們能夠與班里其他同學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