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頗多,有表揚、批評、建立班級公約等等。然而無論采取何種手段,落腳點仍須放在教育對象——學生身上。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對施教內容產生由衷感受,從我做起,從內心產生實施——矯正——再實施的沖動,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了達到此目的,筆者在班級內召開了學生互評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意識。下面就如何開展學生互評活動介紹如下:
一、活動的醞釀與籌備
為了使這項活動進行的實際而有成效,我在活動之前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分析班級現狀,充分了解學生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一學年來,通過與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我認為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強,但是為集體服務的行為弱,即他們沒有學會怎樣為集體服務。表現為班上的花從來沒有人主動澆水;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被集體嚴重忽視,學生不想幫助他們,更沒有人愿意和他們做朋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差,有部分學生不關心班集體在學校中的成績如何等等,這些行為極不利于班集體的健康成長。
其次,制定班級周計劃。學生思想行為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曲折、漫長的。正如有位領導人所講的“飯要一口一口吃,總能吃飽,路要一步一步走,總能到達目的地。”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無法讓他們在短期內變成我們期望的“德才兼備”的人,但我不能無所作為,讓他們永遠生活在我們的保護傘下。我深知教育工作的復雜與瑣碎, “從每一周開始,從每一天做起”是我做好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銘。為此,我將這些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計劃。如第一周開展“保持個人座位衛生工作,為爭奪班級流動紅旗努力”的德育實踐活動,第二周開展“做好小組衛生,爭做優秀小組長、小組員”實踐活動等等。目標小,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榮譽面前有感受,使他們逐步體會到集體與我有聯系,集體光榮我自豪。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年齡的增長,再提出符合學生需要的德育要求,提升德育力度。
第三,明確管理職責,組內重點提示。班級事物由班干部分工負責。在班集體中進行德育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小組,每個小組共同承擔著衛生工作,有著共同作業任務,與其他小組間存在著一些有益的競爭,是世界上一個最小的利益共同體。每周開展小組民主評議后,由小組長宣布小組本周重點做好哪些事,然后相互提示重點人與重點事應注意些什么,力爭為小組爭光。這種為小組爭光的感受是小學生集體榮譽感形成的“原始情感”,是最不能忽視的東西。
二、活動過程的引導與常規管理
我從教已有二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擔任班主任,對班主任工作懷有深厚的感情。因為我覺得,擔任班主任,能更直接地與同學們幼小的心靈接觸。在努力把這些幼小而近乎空白的心靈塑造成為美好健全的心靈的同時,我自己也時常被他們純真爛漫的童趣感染,使自己也有機會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
幾十年來,我對班主任工作傾盡了心力,目的是盡可能多地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盡管這一工作并不輕松,常常是耗費許多精力而收效甚微。尤其是我早期做班主任時,遵循勤看、勤跟、勤管的老套套,結果走了不少彎路,碰了許多壁,頹喪的情緒曾一度伴隨我度過許多時日。但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這樣會得到什么結果?我這樣對得起誰?再想想自己的責任以及小朋友們那純潔的心靈世界,如果我不能用心把他們描繪好,而是任其不斷地扭曲變形,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強迫自己振作起來,不斷地總結工作中的得失與原因,以期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漸漸地,我發現了一些規律,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開展學生互評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自己,它的直接組織者是班干部,因此這一過程的引導工作重點應放在指導班干部工作上。要讓班干部學會帶頭為班級服務,積極為班級榮譽奉獻,并帶領大家一起為爭取榮譽而努力。
首先,培養得力班干部是做好這一工作的保證。一要教給他們工作方法,二要給他們為集體服務的崗位,三要及時樹立班干部威信。
其次,要樹立好學生中間的德育學習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構成要具體、有層次。一是每周結合周計劃評選小組內優秀成員;二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好人好事;三是一向表現不錯的孩子。
第三“焦點透析”。對周圍及集體中產生的突發事件要明確是非,具體分析,讓正確的價值取向成為引領學生品德形成的風向標。今年各地學校安全事故頻發,在班隊會上組織大家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上下樓梯擁擠,放學路上打鬧不是小事。
例如:要求學生保持身邊衛生,有的學生說紙張是別人的自己不揀。這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相互諒解,共同為集體榮譽奉獻的意義,不要做無用的爭執,為創建一個和諧的集體而努力。
三、總結評比,自主評議
這一環節是學生獲得道德感受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特別重視,精心組織。首先是由班委會依據班務分工,全面總結,評選出一周優秀小組,肯定優秀小組表現突出的地方,指出努力方向,并在評比欄內貼畫標志,予以顯示。其次由小組長組織小組內評議,評選本組優秀組員,明確與優秀小組之間的差距,指出不足。在此基礎上,在小組內開展個別教育,對影響小組榮譽的成員進行個別教育。在小組內教育與在班級內教育效果不一樣,他們會真切感受自己行為對集體的影響,十分具體而又有說服力。即使是那些平常不能立即接受批評的孩子在親和力極強的小組內也會自覺產生一種為小組爭光的內驅力。
采取這種教育方式的關鍵是要特別重視小組合力的形成,要把有共同趣向的學生組織在一起,讓學生民主選舉自己喜歡的學生做小組長。其次是在班級內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不能以“師道尊嚴”對待學生中出現的道德取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