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不僅拓展了時空、豐富了資源,而且還大大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易引起青少年學生心理焦慮、道德淪喪、性心理畸形和人際互動障礙等問題。為此,在教育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網上信息,引導他們克服網絡依賴傾向的同時,既要利用網絡的有利條件,深入開展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通過加強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努力減小網絡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網絡時代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1-0145-02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網絡環境的現狀
為了迎接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國家教育部提出從2001年起,用5~10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逐漸進入了校園,進入了千家萬戶。
筆者 2006年10月曾對我校60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有接觸過網絡的學生占97.8%,其中真正上網學習的只占20%,45%選擇了“網絡游戲”;29 %選擇了“聊天室”;35.2%選擇了“交友天地”;18%選擇了“影視娛樂”;3.5%選擇了“成人保健”。
二、網絡環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危害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不僅拓展了時空、豐富了資源,而且還大大提高了效率,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易引起青少年學生心理焦慮、道德淪喪、性心理畸形和人際互動障礙等問題,帶來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偽科學、反人類、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垃圾信息泛濫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畸形
面對網絡虛擬世界,信息污染、信息過剩、信息欺騙、色情引誘等現狀,學生若不能自制,就會沉迷其中,導致失去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的參與意識,從而形成緘默、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暴力、謊言、缺乏責任感和欺詐等心理,進而導致“數字化”人格障礙。
2.道德淪喪
處于青少年期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為和意義的淡薄,很容易產生“網絡”特別自由,無所限制,為所欲為的感覺和沖動,進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諸如:惡意侮辱,人身攻擊,網上“多角戀愛”,“黑客”攻擊等行為。
3.網絡迷戀
一些學生不能抗拒誘惑,沉溺于網絡中不能自拔,甚至對網絡產生了心理依賴,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忠實“吸食者”,患上了“網絡迷戀癥”。網絡的沉迷使學生“網下”情緒低落、生物鐘紊亂、思維遲鈍、逃學、荒廢學業,而“網上”精神亢奮、惡意攻擊。甚至一些學生無法擺脫網絡的糾纏,產生自殘和自殺行為與念頭,這些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4.人際互動的障礙
在網絡環境中,學生的網上行為往往是在“虛擬的”世界中發生的,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面對面、實在真實的交往,而是“人——機”式交往。這種交往關系的發展將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導致他們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而偏重于“人——機”對話式網上虛擬交往,產生人際關系的冷漠、人際情感萎縮、人際距離疏遠,從而造成新的人際關系的障礙。
5.自我迷失
網絡是一個交往的平臺,也是一個交往的屏障。它為人類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沒有約束的空間,同時又掩蓋了“網絡人”的真實身份。因此,學生的自我系統中至少存在三種自我,即“真實的自我”、“現實的我”、“網絡的我”。這三個“我”的含義相互交織,有時又相互沖突。學生在網絡中常會產生這樣的追問和困惑:我是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嗎?網絡為“性格內向”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網下”變得更加內向和自我閉鎖,“網上”“網下”的性格錯位,結果可能導致會出現多重人格問題的產生。
三、對學生上網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應當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與經驗
班主任只有自身具備了上網知識和上網經驗,才能與學生在網絡方面有共同的話題,才能與學生交流,教育才有說服力。
2.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學性、準確性、循循善誘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旨是通過說理和文字媒體給予學生幫助啟發,使其內心梗阻的地方通暢起來。對學生心理障礙的準確判斷,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通過擺事實說道理來教育學生,把近期新聞媒體報道的一些因中學生上網而引發的事件資料搜集整理起來進行分析,面對學生咨詢和異常行為時,可以進行科學、準確、有效的心理教育。如發現有位學生在開學初書信來往過于頻繁,發現其書信上的回郵地址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并且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通過其家長了解到其經常隱瞞家人外出。于是我主動找到該生談心,從剛開始的“斗爭”到最后敞開心扉,得知他由于剛進入初中階段學習,在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里,與同學們互不了解共同話題少,以前在小學里是班干部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現在卻什么職務都沒有,自己覺得空虛、自卑,希望得到老師的信任,但又沒有膽量,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了上網聊天,此后就經常上網與別人聊天并結交了一些朋友。針對其心理障礙我耐心地對其進行了輔導,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充分肯定各方面能力,對于交網友這點我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幫助的意見,結果該生有了很好的轉變,信件少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人也開朗了。
3.要為學生保守秘密
當學生因上網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時,往往會涉及個人和其他人的隱私,對于這些隱私問題和學生不愿公開的問題,班主任決不能予以泄露,即使是對其他教師和學生家長,也不予以公開。如果泄露學生的秘密,不僅會失去學生的信任,而且還會造成其他不良的后果。另外,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決不能把某個學生向老師反映的心理問題,作為典型材料來使用,這樣就失去了為學生保密的原則。
4.營造積極健康的上網觀念
可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優秀的教育網站,指導他們搜索和下載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積極鼓勵學生上教育網站進行學習。另外可引導學生學習一些實用的軟件,如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在班里進行展示和同學們交流,讓學生通過學習制作校園主頁和班級網頁來加強學校之間、班級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在網頁制作中展現學生的創作才華和競爭意識。讓學生從中尋找樂趣,而不再是“無事可做”。另外,通過開展“給自己注射防毒免疫針”等活動,指導學生拒絕因特網上的色情暴力的侵襲,倡導積極健康的上網觀念。
5.端正家長對上網的認識
大部分家長由于自身對網絡不甚了解,過多干預子女上網,這樣做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導致學生的反叛心理。因此要與家長進行溝通,改變家長的看法使其能夠辯證地看待上網問題。
6.創建班級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班級心理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很大作用,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從眾行為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潑、上進的氣氛中,學生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敢于發表見解,樂與人處。合理的競爭,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上進心,正確對待挫折,主動調節情緒。為此,把班級文化建設列入班主任工作計劃,把教室布置得干凈整潔、賞心悅目,并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文明、互助、競爭的行為習慣,形成了和諧、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際環境,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體育、智力活動的開展等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網絡時代對青少年的影響,給班主任提出了挑戰。班主任過去那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說教式的角色必須改換。在信息大潮中,我們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幫助他們正確查找和使用有益信息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青少年與時代相適應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增強抗拒不良事物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周玉.心理健康:自我健康新概念.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8
[2]于丹.心理健康100答:贏得第二春的秘訣.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1
[3]王林等.心理健康的鑰匙:心理自助與自控.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