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直忙著上公開課的事情,正常的上課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記得一天上《摩擦力的秘密》一課,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書中是用等重量的橡皮泥,做成形狀不同的模型,將模型同時放入油或洗潔精中,比較下沉的速度。由于筆者沒有來得及準備實驗的材料,當然實驗就做不起來了。
一、讓學生回家完成實驗
上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就先讓學生閱讀書中的介紹,討論:(1)需要準備哪些材料?(2)用橡皮泥做成哪幾種形狀?(3)放入時注意什么?(4)說說實驗過程。(5)你預測一下,它們的下沉速度會是怎樣的?學生針對問題如數進行了回答。就在我準備布置任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了手,“你還有什么問題?”那位同學說:“老師,書上怎么讓我們在油或洗潔精中做實驗,為什么不可以在水中進行實驗呢?”是呀,水不是更方便更節(jié)約嗎?可為什么呢?一定有原因,但我裝不知道,并靈機一動說:“同學們,你們回家后先在水中做實驗,找出書中不提倡用水做實驗的原因,再做書中的實驗好嗎?”“好!”學生齊聲回答。
二、學生似乎找到了“原因”
又一節(jié)科學課到了,當然我沒忘記上次布置的任務。我問:“你們回家做實驗了嗎?”“做了!”大多數同學回答,還有少部分學生沒有作聲?!澳敲茨銈冎罏槭裁床荒苡孟鹌つ嘣谒袑嶒瀱?”周學生回答:“橡皮泥放在水中會打滾,不沉下去?!绷硪晃恢鞂W生回答說:“幾個模型放在水中會粘在一起。”“是不是這樣?”我問?!笆堑?”立刻有幾位學生附和。多好的實驗,多好的驗證呀,上節(jié)課那位同學的疑問終于得到了圓滿的解答。
三、怎么不是那么回事
星期天我閑來無事,又想起了那個實驗,于是決定親自試驗一下。先買來一盒橡皮泥,又找來一個裝麥片的大塑料瓶,用刀切去上面一截,洗凈裝上大半瓶水。取一截橡皮泥做成圓球,放入水中,“咕咚”圓球一下子滑入了水中,并且圓球的外部被溶化了一層,與周同學的回答大相徑庭。怎么回事?我從水中捏起橡皮球,再次放入水中,還是一樣:一下子滑入水中,不同的是水已經被溶化的橡皮泥搞渾了。我又換了一瓶水,把兩圓球緊挨著同時放入,還是一下子落到水底,并沒有粘在一起。難道學生沒有實驗,杜撰出所謂的實驗結果糊弄我?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橡皮泥做的模型不可以在水中做驗證“減小液體阻力”的實驗。
四、橡皮泥在洗潔精中又會怎樣
接下來我決定用洗潔精做實驗(因為液體需要的量比較大,若用食用油做實驗,實驗后油受到污染不能食用,而洗潔精則不必擔心。),家中恰好有一罐未開封的洗潔精,倒入塑料瓶中剛好大半瓶,滿足實驗需要。把紅、黃、藍、黑四色橡皮泥分別截成長短粗細一樣的一截(保證重量一樣),再分別做成圓球形、雨滴形、正方體以及與正方體等底的椎體,再在每個模型的中間嵌入細繩,但我一提起來它們,繩子就會脫落。怎么辦?我找來了四顆大小一樣、中間有孔的假珍珠,先把細繩拴在它們的身上,再把小“珍珠”分別嵌入四個模型的體內,做成原來的形狀。我小心翼翼地提起細繩,在保證它們底面在一個平面的基礎上,把它們輕輕地放入洗潔精中,只見它們在黏稠的洗潔精中緩緩地向底面墜去,漸漸的“小雨滴”走在了最前面,椎體身子有點歪與圓球的速度差不多,正方體下降得最慢。再做一次結果也差不多。我撈起椎體和圓球進行比較,發(fā)現只要椎體身子不歪,它下降得就比圓球慢……這次實驗讓我體會到其中的關鍵處:(1)模型盡量做得標準,保證對稱;(2)細繩上拴一物件,以防脫落;(3)四個小物體不可挨著放入;(4)瓶子的口要大,要是柱體,倒入的洗潔精要達到一定的高度;(5)放入時模型底面一定要在同一平面上……否則很難保證實驗的準確。
五、把實驗演示給學生看
又是一節(jié)科學課,我把自己在家所做的實驗在課堂上完整地進行了演示。學生從中懂得了橡皮泥不能在水中做實驗的原因,也知道了不同的形狀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不一樣,流線型的“小雨滴”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最小。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了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任何想當然的做法都是不行的。我慶幸自己做了這個實驗,消除了“橡皮泥在水面上打滾不下沉”的誤導。
六、給我的啟示
課后我找來周同學、朱同學等了解情況。周朱兩人都承認自己并沒有實驗,但怕老師批評就編了個實驗結果。附和的同學覺得他倆那么說肯定是做實驗了,說有那樣的結果肯定沒有錯。
教師自己因為“忙”沒有認真地研究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熟悉教材結構,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草率地就把實驗探究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回家完成,探究的質量大打折扣。同時又讓我領會到像這樣難度較大、耗材較多的實驗,輕描淡寫地布置讓學生回家完成是不切實可行的,還容易滋生學生不實事求是的毛病。
作為科學教師不僅僅是寫教案,還要花時間去搜集資料,精心設計,認真準備一些實驗材料,給孩子們提供實驗的借鑒和參照標準,做一名合格的科學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