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數學變得容易一些,主要有三個途徑:(1)想想哪些難點是人為制造的,不必要的規定要改掉;(2)引進新的概念時,必須適合學生的思想,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3)教給學生比較一般的解題方法。
一、數學難學的原因
1.數學知識多且要求高
數學教育的不景氣是世界范圍內近幾十年的事情,當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數學不好學、太難,花了很大力氣去學,學了之后覺得不劃算。美國有一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說,由于學數學,一些學生從年輕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數學教育在毀滅年輕的一代。雖然他說得嚴重了一些,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際情況。
學數學為什么感到難呢?其他的學科,往往經過歷史上的變革,原來的就沒用了,如物理學中的光學,原來是粒子說,粒子說被推翻了,就不學了。化學原來有“燃素說”,物理原來有“熱素說”,這些理論,一被推翻就不用了。數學則是從古到今,幾乎每一個年代的成果都要繼承下來。所以人們說,哲學家是把人家的那一頁涂掉,寫上自己的一頁,而數學家是加上自己的一頁越積累越多。另外數學用處越來越大,對數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一位學電機的學生學的數學太少,一到單位人家馬上就發現了,說這不行啊,數學上什么都沒學……社會對數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數學發展越來越快,數學積累知識越來越多,所以數學越來越難學。
2.人為制造的難點
在數學難學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我們還人為地制造了許多難點,自找了許多麻煩。從小學開始,比如說出了一個題目:3個人每人分2個蘋果,一共多少個蘋果?小學生一定要寫“2×3=6”,如果寫成“3×2=6”老師就要扣分。這個問題,我多年來都想不通,多數數學家也想不通。你辛辛苦苦地教學生2×3不能寫成3×2,然后又要辛辛苦苦地教學生2×3=3×2(交換律),人為地增加了難點。這是一個定義的問題,你一開始規定2×3和3×2是一樣的,既可以代表2個3,又可以代表3個2,這樣就可以了,學生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了。人是否犯法不僅取決于人,還取決于法律。法律規定得太嚴格了,人犯法就多一些,法律適當,犯法的人就少一些。最近北師大數學教育研究所編了一套21世紀的小學教材,吸取了這個觀點,2×3和3×2可以通用。試教時,老師有一種“解放了”的感覺,學生也感到高興,這少犯了許多“錯誤”。
二、把數學變簡單的策略
要減少一些人為的難點,這是把數學變得容易一些的第一個要求。
現在考試的方式多、題量大,鉆牛角尖的題也多。一個多小時要做幾十道題目,這就要求學生手快,平時把方法、公式都背熟,不允許考生反復思考。華羅庚先生說,他小時候學數學是這樣學的:人家1個小時能做的題目,他要花4個小時才想通,然后他就有很大的收獲了。按照現在出題目考試的方式,一般不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原因之一是課本上的一些東西有可乘之機。如果從根本上、定義上讓他們沒有犯錯的可能,就可以使數學變得容易一些。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應該做到的。要簡化,這個簡化不是少學某些知識,而是要突出關鍵的。不要斤斤計較某些概念,比如說什么叫方程……反正就是這個問題,就看你是否會用,能否做出來。古代許多大數學家,用今天的標準看,許多概念是不清楚的,但有許多新的發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還有追求嚴格性的問題。吳文俊先生在一次會上講,學幾何要嚴謹是吹牛,歐幾里得的幾何從來就不嚴謹,而且提到了希爾伯特作了改進以后,教科書上也做不到嚴謹。為什么呢?舉個例子,證明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要用到“兩條直線平形則內錯角相等”的定理。但是,你怎么知道哪兩個角是內錯角?你證明了沒有?要證明是內錯角,就要證明有兩個點是對角線的兩側,而這是非常難證明的。沒有哪一本教科書(包括歐幾里得的原本)證明了它是內錯角的,都是直觀看出來的。我們主張,學幾何不要強調它的公理、它的嚴謹,而要強調它的思想和方法。用幾個基本原理,可以解決許多問題,這就是思想方法的高明。基本原理對了,不要追求細節,可以查文獻,歷史上許多數學家的重要論文都是不嚴謹的,關鍵要有新思想。牛頓的微積分不嚴謹了200年,后來讓別人給“嚴謹”了。如果那200年要嚴謹的話,微積分就無法發展了,最主要的是要有新思想。
我主張不要制造人為的困難,還要搞點人為的“容易”。什么叫“容易”?我認為“容易”對學生來說,就是具體、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一個人感到什么東西很難,是因為對它比較陌生。如果你來到新的城市,你可能一時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因為你以前沒到過這里。如果你住幾年了,你就感到很容易了。所以“容易”和“難”,取決于熟悉與不熟悉,熟悉了的東西感到是容易的,陌生的東西則感到是很抽象的。所以我們給學生講數學或編書時,首先要想到學生頭腦里熟悉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