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人只是四處搜掠,他們竊取了我們的新聞故事,不支付任何費用就將東西拿走。”
終于,新聞集團CEO魯珀特·默多克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不滿,向“敵人”開炮。這些“敵人”就是搜索引擎——“他們是Google,他們是微軟,他們是Ask.com,他們不應該免費獲得內容。”
默多克認為,在過去的歲月中,這些竊取報紙勞動成果的“竊賊”,在互聯網上四處尋找網頁和圖片,并進行索引,在給網民提供快速的搜索服務的同時,大賣廣告。于是,傳統媒體花費了大量金錢制作出的內容被輕易竊取。
為了抵制搜索引擎的這種巧取豪奪,默多克計劃對公司旗下的報紙網站全面收費,屆時只有長期訂戶才可在網站上閱讀全文。一旦默多克的計劃開始執行,將掀起一場全球最大的傳統紙媒集團和最大的搜索引擎之間的空前戰爭。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孰是孰非?究竟是報紙借網絡擴大了影響,還是網絡搭了報紙的免費班車,為自己賺錢?
其實,這并不是一般中國人認為的“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邏輯。在美國,門戶網站的勢力并不強大——不像中國的門戶,主要職能就是傳播新聞,因此對二次傳播形成了壟斷。美國報紙大多不將內容授權給雅虎等門戶網站,而是自己開辦網站。任何新聞機構都可以決定是否讓自家的新聞被搜索引擎收錄。
一般,通過搜所引擎,用戶只能看到標題和內容摘要。點擊鏈接后,頁面則自動跳轉原始新聞頁面。雖然搜所引擎頁面的廣告要遠遠多于報紙自己的網站——畢竟,搜所引擎的流量要遠遠大于單一媒體的網站,但基本不會影響原始新聞頁面的廣告投放。Google甚至認為,谷歌資訊和搜索引擎為各大新聞機構網站帶來了巨大流量,所謂的“偷竊”實際上是一種能給新聞網站帶來大量讀者和大量流量的免費服務。難怪,聽到默多克的言論Google馬上回嘴,“有能耐就不要讓我們搜到”。
既然有人幫忙推廣,默多克為什么還如此憤怒?也許,默多克的一句話可以解釋一切。在一次采訪中,默多克指出,搜索鏈接新聞的方式對新聞網站的好處有限,“我們寧愿看到訪問我們網站的人更少,但都是付費的用戶”。
原來,癥結的所在是搜索破壞了新聞集團既定的盈利模式。由于單一紙媒網站的弱小,往往“很多全世界最成功的報紙網站僅能靠廣告賺區區幾百美元。”不得已,向網絡版的讀者收費成為一些媒體的重要收入來源。
恰恰,新聞集團旗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也在收費的行列。理論上,不付費的非注冊用戶無法在《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上看到文章的全部。但通過搜索引擎,網民可以輕易地跳過付費環節,查看全文。這對這種盈利模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相比之下,流量增加帶來的利益遠遠小于付費用戶流失的損失。
收費、廣告,沒有誰對誰錯。當兩家公司的生意模式發生沖突,市場上那只“看不見的手”就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了。我們應該相信,作為備受景仰的新聞集團旗手,默多克有判斷利弊的能力。
當然,我們更愿意相信,全部事件的起因另有原因——即這位靠澳大利亞的報業起家的傳媒大亨,對報業始終懷有最強烈的感情,不愿意看到傳統紙媒的沒落。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網絡的確影響了報紙自身的發行。至少在目前看來,這個矛盾不可調和。而默多克最近的舉動,也正與潮流相契合。在另一起著名的Google圖書館事件中,包括中國作家在內全球作者隊伍,都反對Google免費使用著作權,要求支付版稅。
站在這個立場上,我們就要衷心祝愿默多克,在這個數字時代,憑一己之力,改變傳統媒體未來的命運。